第六十章 過去與未來(大結局)(1 / 2)

無論是皇帝還是平民,其實誰都一樣,日子還是要一天天過,喜怒哀樂時時都在發生,悲歡離合日日都在上演,李承訓與他的七位皇後是人,也不免落入俗套,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始終被各自處理的十分融洽,換言之,就是大家都很滿足,覺得很幸福。

治家有夏雪兒主事,治國有汝南公主搭理,卸去皇位的李承訓也不是全都撒手不管,他是她們的幕後高參,經常在茶餘飯後為她們分析情勢,出謀劃策,甚至開始將現代社會的一些先進理念教授給她們,並指導她們進行社會變革。

當然,出頭露臉的事情,他是不會再做了,他要為她們豎立起自己的威信,一旦他不在朝中的時候,朝廷內不至於亂套。

不能返回現代始終是李承訓一生最大的遺憾,他先是休養了好一陣子,而後便將主要精力用在研究輪盤的秘密上,但未來的科技又怎是他這個曆史學教授可以弄得清楚的?因此研究的進展不大,但他並沒有放棄。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在做,那就是教育孩子。所謂家和萬事興,他過的再好,也不代表他的孩子們會過得好,而孩子過得好不好又不僅取決於他們的生存環境,還取決於他們精神層麵的健康成長。

因此,他在皇宮內院開設了一所皇家學校,親自掛帥擔任校長之職,同學們自然是他的幾位皇子、公主,他親自擔任教員,無憂、長樂公主、賈墨衣等娘親,自然是孩子們的主要教員。

這所學校建立的意義,是李承訓要親自教導、督促孩子們,不僅使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懂得親情,珍惜親情,使他們懂得個人存在的意義,以免上演兄弟相殘的宮廷悲劇。

這一片祥和之中,也不是沒有波折和險惡,就在汝南公主登基三個月後,突厥大軍來襲,很明顯是他們探知李承訓重病,有意為之,目的自然是為了掠奪這座已經馳名塞外的“小長安”的資源。

隱國蓄力時日不短,文臣武將不少,加之舉國團結,何懼突厥蠻人?就在大將王虎準備迎頭痛擊來犯之敵的時候,卻被星夜趕到軍營的李承訓阻止,他要王虎佯裝潰敗,退回隱都城。

王虎初時不解,認為突厥先頭部隊來犯,正好全殲其以立威,待明白是李承訓要誘敵深入,將這次來犯的五萬突厥大軍全部消滅以彰顯隱國天威時,這才恍然大悟,並依計行事,結果將這五萬大軍斬殺三萬,俘獲兩萬,全部充邊以為苦力。

當然,武功蓋世的李承訓早就渾身癢癢,參與了全程大戰,不過他卻是以另外一個身份參與的,自然,他也不求什麼功勞,隻是為了過過癮。

此役過後,隱國在草原穩穩立足,加之大唐以為靠山,其勢迅速向外擴展,雖然沒有妄動兵戈,但許多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都情願歸順國力日強的隱國,加之隱國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是李承訓親自審訂的,更多傾向於給他們更加優惠的政策,比如給他們牧區,教他們農耕,免稅等等。

隱國日益繁榮,漸漸壯大,在草原上鼎盛一時,但李承訓懂得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繆,他知道樹大招風的道理,知道再這樣發展下去,必然遭到其他勢力的忌憚,按常理來說,發展軍備是不二的選擇。

明知如此,李承訓卻不敢大力發展武備,他擔心大唐皇族的猜忌,俗話說,“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睡?”隱國的壯大,無疑會對唐朝構成威脅,所以為了使大唐這條巨龍放心,李承訓采取了精兵的政策。

他的兵將不多,但是精湛,著重研究火器等高效武器,同時加大城防建設,目的自然是向世人昭示,隱國但求自保,不求擴張領土,當然,那種收編遊牧民族,開闊荒地的軟擴張是他們始終奉行的策略。

總之,隱國就像是大唐帝國這隻睡獅旁的一頭小獅子,每日活蹦亂跳,精力無限,卻每每昭示著它懼怕母親,依賴母親的情懷,這樣調皮的小獅子,大唐睡獅又怎麼會不疼愛呢?

故事講到這裏先停一停,我們先探討一下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與可信度,當然,這個問題於這裏提出來可能會令大家覺得有些無厘頭,但請朋友們繼續讀完它。

有人認為,曆史的重要特性是具有唯一性,以及不可複製性,任何一個實際發生的事情,都無可改變,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曆史中並沒有隱國這個過度,也沒有李承訓這位君主其人!

是的,教科書上沒有,野史上也沒有,那麼就可以肯定關於隱國和李承訓的故事是編造的嗎?你?真的能確定,穿越,那個你所不知道的領域內的事情嗎?

我認為這故事或許存在,而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因為穿越是文明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情,所以這種超越曆史的曆史也會必然的存在,這不矛盾,也不會違背客觀規律,更能解釋得通,讓我們就從“穿越曆史”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