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校教學改革需要彙聚“民間智慧”(1 / 1)

學校教學改革需要彙聚“民間智慧”

視點

作者:李如密

“自上而下”的學校教學改革,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隻有深深地紮下根來,彙聚民間智慧的滋養,才能獲得蓬勃的生命活力,夯實“自下而上”的群眾基礎。相對於掌握著話語權的學校政策的決策者和理論的引領者來講,更多的教學改革參與者,如廣大的教師和學生,他們對教學改革有期待、有思考、有批判、有經驗,其意見和建議以各種形式表達出來,便是所謂“民間智慧”。這些“民間智慧”代表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利益和心聲,若仔細傾聽,則聲聲關情;它們源於底層,貼近實際,直麵學校教學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有的或許尖銳刺耳,但總是難於回避;它們往往基於經驗提出問題解決思路,也許不無偏頗,卻肯定不是一無是處。可見,民間智慧有源、有根、有生命力,是教學改革的“活水源頭”,自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它不可無視,不可忽視,不可替代。就像“土方也能治大病”一樣,教學改革的民間智慧也有可能對教學改革作出獨特貢獻的。

思路決定出路,古人說“窮則思變”,有些“民間智慧”實則是被生存困境“逼”出來的,是“不平則鳴”的結果。學校的教學改革不妨“問計於民”,聽聽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實踐證明,教學改革的民間智慧曾孕育出無窮的創新舉措,有些甚至令人擊節讚歎:有些偏遠學校音體美教師嚴重緊缺,為了給分散的學生開出、上好這些課,便摸索出教師“巡回教學”的辦法;為了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有些教師便琢磨出“學案教學”的模式;為了保障學生自主學習,有些教師便將課堂講授限製在15分鍾內,請學生監督計時;為了增加親和力,有的老師嚐試了“微笑教學法”,請幽默和遊戲做“秘書”;為了豐富課程資源,有的老師倡議建立班級“隱形圖書館”;為了實現合作共贏,有些學校教師自發成立了“教學互助組”……隻要實際教學有需要,教師們就能迸發出許許多多“化腐朽為神奇”的實踐智慧。

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亦可“傾聽”一下學生的“民間智慧”。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其實非常值得教師教學時對照反思。如,有研究者以“如果你當教師,你會怎樣做而使自己的教學更受學生歡迎呢?”為話題訪談中小學生,他們的回答異彩紛呈:“我要是當老師,就盡量讓學生多發言,要機會公平,不能老讓那幾個學習好的說。”“能講故事,會打比方,表情豐富些,最好始終微笑。對課堂發言不好的學生不訓斥,反而寬容一笑,最能感染人了。”“教學方法新穎些,搞點配樂朗誦、分組搶答、難題‘偵破’、模擬法庭什麼的,老師嘛,就得像武林高手,有許多絕招,才能出奇製勝。”“我要是老師,就不會總站在講台上。我會學習互動型電視節目主持人,走到學生中,請他們發表意見,我隻是簡要地點評。”“我會像新聞發言人那樣,在講台上放盆花,自己養的鮮花,穿著西服、打著領帶,麵帶笑容,用親切的語調講課,還很客氣地請學生提問,然後耐心地一一回答,這樣比較有風度。”“我很笨,想不出多少新點子,但我會發動學生幫忙想辦法,讓他們舉手表決,采用誰的好點子,就寫到班級日誌裏,誰被記的次數多,就樹他為學習榜樣。”……學生們對課堂教學的種種想象,不就是最好的關於教師教學細節改革的“民間智慧”嗎?

教學改革的“民間智慧”,就像傳說中的神奇寶藏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彙聚教學改革的“民間智慧”,其實質就是調動教師和學生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克服在教學改革中“等、靠、要”的思想。因為對於教學改革的“能”與“不能”、該“為”還是“不為”,教師和學生的眼睛往往是雪亮的。在教學改革中堅持走群眾路線,多聽取民間智慧,有助於克服唯書唯上、脫離實際的毛病。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教師和學生才是學校教學改革的真正主力軍!所以,要注意搭建寬廣的交流平台和暢通的互動渠道,解放師生的思想,鼓勵他們就教學改革建言獻策,實現創造力的“全民動員”,集思廣益,彙納百川。將“藏龍臥虎”變成“龍騰虎躍”,鼓勵“眾人拾柴”,自然火焰就高。我們可以設想並期待教學改革“民間智慧”的泉湧和井噴,那將是一種多麼激動人心的景象啊!如果校史能如實記錄下這些廣大師生的“民間智慧”使學校及其教學變得日益美好的故事,那又該怎樣地激勵更多的後來者啊!

(作者係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