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 中國古代的超級“驢友”(三)(1 / 1)

23. 中國古代的超級“驢友”(三)

2014四月好春光,出遊踏青時

(編輯/綠茶)

超級“驢友”之徐霞客

生活年代:明朝

出遊目的:訪山問水

出遊故事: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誌。22歲那年,他頭戴母親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行李離開了家鄉。因見明末政治黑暗,不願入仕,專心從事旅行,足跡所到,燕、晉,雲、貴、兩廣。三十多年裏,遊曆了十六個省。東到普陀山,西到騰衝,南到南寧,北至薊縣盤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徐露客旅途中備嚐艱險。其觀察所得,按日記載。他死後,季會明等整理成頗具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徐霞客遊記》。徐霞客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複石鼓書院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點評:當一天”驢友”並不難,難的是當一輩子“驢友”。作為一位職業“驢友”,徐霞客不畏艱難、風餐露宿,被“驢友”尊稱為“遊聖”名副其實。

超級“驢友”之鄭和

生活時代:明朝

出遊目的:七下西洋

出遊故事:鄭和(1371—1435年),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馬,小名三保。回族,雲南昆陽(今並入晉寧)人。祖與父都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幼時就對外洋情況有所了解,明初入宮做宦官。永樂三年(1405),鄭和率水手、官、兵二萬七千八百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今加裏曼丹至非洲之間)。1407年經印度西岸折回。以後又屢次航海,二十八年間,七次揚帆遠洋,經三十餘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所乘的船,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可容一千人。他的航行比西方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行早半世紀以上。鄭和最後一次航行時已經60歲,回國後不久即病逝。

點評:鄭和不僅完成了七次遠航的壯舉,而且每到一地,都以瓷器、絲綢、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特產,南洋各地至今還保留著不少有關鄭和的遺跡。隨行人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誌》,記述航行中的見聞,都很有價值。

超級“驢友”之朱彝尊

生活年代:清代

出遊目的:尋古探幽

出遊故事:朱彝尊(1629—1709),清代文學家。字錫鬯,號竹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康熙時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曾參與纂修《明史》。通經史,能詩詞古文。詩與王士禎齊名,時稱“南朱北王”。受清兵南下影響,朱彝尊28歲之後出遊他鄉,往南到過廣州,往西去過太原,往北到了京津,足跡遍及半個中國。此後,朱彝尊回到北京。在北京南城海柏胡同十六號居住時,常常是一個人騎著毛驢走街串巷,訪古探幽,完成了共四十二卷的《日下舊聞》一書。此書詳細記載了京師的地理沿革、典章製度及逸聞舊事,是當時最大、最完備的一部北京地方誌。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下令重新修訂增補,此書最終成為一百二十卷的《欽定日下舊聞考》。

點評:“日下”一詞出自唐初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望長安於日下”。“日下”即京城之意。朱彝尊一個人編寫《日下舊聞》,其艱難可想而知。他不算走得最遠的“驢友”,卻是一位最勤奮的“驢友”。

(來源:《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