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對明朝藩王的一句調侃使楊剛恢複了從容,不過麵對弘光皇帝和滿朝文武,楊剛依舊是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
推金山倒玉柱,口呼萬歲,聲音帶著絲絲顫音,楊剛的表現完全符合一個第一次覲見皇帝的大明臣子的樣子,而弘光皇帝則從楊剛的一舉一動上感受到了一個帝王的威嚴,原本沒有一絲表情的胖臉不由自主地擠出了一絲笑容。
“卿家平身,上前來,聽封罷。”
弘光皇帝穩坐在龍椅上,嘴唇微張,說了十個字,立刻便有內宦閃身出來,楊剛本想順著皇帝話風起身,卻見引自己覲見的侯方域連使眼色,身子剛剛一動,便又跪了下去。
“奉天承命,皇帝詔曰,楊剛內剿流賊,外禦北虜,安撫地方,克複甘陝,於社稷國家功莫大焉,特超翟使用總兵職銜,另賜明光鎧一副,龍泉寶劍一口,賞銀千兩………勝捷軍軍號報五軍都督府,由楊剛統轄,以後當再接再厲,恪盡職守,保境安民,勿負朕托。”
宦官特有的尖細嗓音在奉天殿中傳蕩不休,楊剛用心聽著,到了最後一句,楊剛雙手按地,深深拜伏下去。
“聖上如此恩賜微臣,微臣感激涕零,定當盡忠職守,為聖上,為朝廷效犬馬之勞,那個,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額頭觸地,如是者三,然後楊剛小心翼翼站起身來,一旁兩個小黃門走過來,卻是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把弘光帝所賜之物交給了楊剛,接了一大堆物事,楊剛少不得又是一番謝恩言辭,而後在小黃門引導下退到一邊,站在了武官隊伍末尾的位置。
楊剛剛剛站好,一個文官便走了出來,站在奉天殿大殿中央,侃侃而言起來。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我大明近日喜報連連,先有李闖逆賊大敗虧輸,後有甘陝光複,忠臣勇將趕赴金陵覲見天顏,臣以為這是雙喜臨門,足以證明我大明國祚深厚,陛下洪福齊天!”
“不錯不錯,陛下洪福齊天,我大明國運將盛了!”
隨著那文官話語,大殿中響起一片附和聲,一時間人人歌功頌德,好一派安樂喜慶景象,楊剛站在武官隊伍中,卻是看傻了眼,怔怔不知所措。
這這這,這能算雙喜臨門麼?呃,管他呢,這幫官兒們愛怎麼拍馬屁就怎麼拍罷!
微不可察地搖搖頭,楊剛保持沉默,而臉上則是一副驚喜交加的樣子,似乎還沒能從升官發財的一幕中清醒過來。
歌功頌德之聲好不容易消停下去了,那文官回歸班次,大殿中恢複平靜,楊剛豎起耳朵,瞪大眼睛,不知道後麵會發生些什麼。
這麼大的場麵,這麼多的高官,可該商量正經事了罷?唔,等皇帝問起甘陝情勢,我便按之前商議好的套路說,總要讓那胖子和這些官兒們知道滿清的厲害才行!
覲見皇帝不是重頭戲,楊剛此行最大的目的是警醒朝廷,讓弘光帝和金陵諸公意識到誰才是大明最大的威脅,而在楊剛想來,達成這一目的的最佳時機莫過於朝堂上覲見皇帝之時,在楊剛想來,皇帝和滿朝文武肯定會問問甘陝是如何克複的,肯定會問問勝捷軍現狀,甘陝現如今的情形。
故此捧著一大堆賞賜物事的楊剛隻等著再次被點名,隻等著好好發揮發揮口才,可是讓楊剛鬱悶的是,接下來又有一個文官步出班次,先是又吹捧了一番,等好不容易提及正事,卻與甘陝無關,反倒和滿清大有關聯。
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左懋第出使北京,代表大明與滿清通好議和,這事楊剛早從宋康年嘴裏聽過了,不過楊剛沒有想到,會在覲見皇帝的朝堂上再一次聽到這件事。
“左懋第左侍郎出使清國已有月餘,想來應該和清國商談妥當了,想那清國與李闖連番大戰,已是死敵,我大明願和清國結為友邦,共同剿滅李闖,又許以厚利,清國斷無不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