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有所為(2 / 2)

宋康年早就想好了脫罪之詞,事實上如果楊剛沒有看出其中利弊,選擇依計行事,宋康年也會佯作才想到其中弊端,給予提醒,可是宋康年偏生沒有想過,楊剛自行做出正確判斷,卻依舊會選擇江南一行!

不為利益所動,看出我這一策的弊端,這年輕人智謀是有的,沒有因此怪責於我,加上前番表現,也算心胸寬廣,可是,這年輕人到底如何想的?,一向以來平靜無波的目光閃爍起來,宋康年真心有些看不懂楊剛,而此時此刻,楊剛卻在思索極其遙遠的事情。

後世膏藥國逞凶亞洲,幾乎使中華滅亡,若是其時人人各顧私利,不肯以國家為重,便會如何?朝鮮戰爭打了三年,若是沒有成千上萬華夏兒女獻身,天朝還能有後日的安穩發展麼?而眼下,若是我真個選擇偏安西北,為了一己私利坐看滿清韃子蹂躪江南,坐看後世聞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算日後我能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建萬世之基…………我心能安麼!

南明如何腐敗糜爛,與我該當付出的努力又何相幹!唔,誰說出使金陵就一定會引來韃子忌憚了,就不能既不引起韃子忌憚,又使得我漢家百姓有機會少受一些兵災戰禍麼!

不引起滿清韃子忌憚是不可能的,自打風陵渡一戰,清軍便意識到秦地有一支大明勁旅存在,為防勝捷軍,鑲紅旗兵馬便駐紮在山西,再沒挪窩,若不是滿清更在意湖北湖南一帶的闖軍,更在意已經登基稱帝的弘光皇帝和金陵朝廷,一定會派遣大軍再度攻秦。

勝捷軍與滿清必有一戰,隻是時間早晚而已,這一點楊剛心裏清楚,眼下所求的不過是盡量推遲這一戰的發生而已,以此為前提,楊剛倒是想出了主意。

隻要不旗幟鮮明地視滿清韃子為心腹大患,不就結了!唔,態度模糊一點,給金陵朝廷提個醒,讓南明多少有些準備,讓江南官軍不要一觸即潰!

楊剛心裏盤算著,真心不希望看到江南淪喪於異族之手,讓南明多少有些自保之力對於甘陝和江南來說是雙贏,南明朝廷可以繼續存在,江南官紳百姓可以少些苦難,而勝捷軍則能多些發展時間。

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受些辛苦出使江南,遊說金陵朝廷加緊軍備,便是該當的作為!

再一次下定決心,看一眼神情各異,但明顯反對居多的眾人,楊剛雙眼掃視一圈,目露堅定之色,而後開始詳細解說自己的想法。

這一說便是大半天,直到月上柳梢頭,楊剛和心腹兄弟們才算統一了意見,出使一事便按楊剛所思辦,而顏越隨行參讚。

大方略定下了,下麵要做的還有很多,比如楊剛幾時動身,隨行帶多少軍卒保護,楊剛走後誰人暫掌勝捷軍軍政大權,等等等等,諸如此類。

這些事情可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安排好的,其中有太多需要考慮之處,而時間卻已經晚了,是以楊剛決定第二日再做商議。

夜色已晚,林寧等人並未直接離去,而是被楊剛留下來用晚飯,文官武將們跟隨楊剛一起走出政事堂,沐浴在夜空下,一輪明月清亮無比,可如水月光下的勝捷軍群英卻神情嚴肅的很。

瞧了一眼心事重重地心腹兄弟們,楊剛伸了一個懶腰,決定已經作下,不管文官武將們是讚同還是反對,楊剛都會堅定地走下去。

楊剛身後,宋康年默默盯著楊剛背影,目光複雜的緊,當得知楊剛做出最終決定的原因後,宋康年便糾結起來,而在剛才,這個身材不高的中年人也終於做出了一個決定。

心係蒼生,仁厚遠超李自成那廝,又有勇有謀,這樣的人物若不值得真心輔佐,還有何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