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步後退,繞過人群,再走幾步便能退出宴會,隻是
“宋先生意欲何往?可有興與本官縱談一番麼?本官才疏學淺,有許多事情要討教先生呢!”
楊剛站在必經之路上,笑得一臉燦爛,想到就做,楊剛一點也不矯情,一把拉住剛剛露出苦笑的宋康年,舉步行去。
片刻後兩人已經坐於一席,楊剛端起一杯酒,先敬了一杯,而後也不管宋康年願不願意作答,直接扔出一個大題目來。
“宋先生,您剛自中原來秦,想必對中原情形了解匪淺,中原四戰之地,聽說李闖與滿清韃子交戰不休,我勝捷軍偏安三秦,耳目閉塞,詳細情形還請先生分說分說,再有就是,中原日後會歸於誰手,對我勝捷軍是福是禍,也要請宋先生多多教我!”
楊剛這個問題很大,大到尋常人一定回答不出來。
韃子剛剛入關,占據了北京城,看似兵威正盛,可是滿清人口太少,是一個無法規避的硬傷,李自成雖然連戰連敗,可是麾下卻仍有數十萬大軍,未必不能東山再起,除此之外,四川張獻忠,據有半壁江山江南小朝廷,種種勢力混亂交雜,誰又能說清楚未來中原歸屬?
而且,雖然提出了一個大題目,可楊剛自己其實並無多少興趣,據守潼關,經營三秦,這是早就定下的策略,中原會如何,早知曆史走向,知道決不可輕易出兵,與騎兵居多的韃子在中原決戰的楊剛並不是太關心,隻是為了考較宋康年,楊剛才做出一副嚴肅模樣。
一語問出,楊剛睜大眼睛,靜靜等待宋康年的回答,宋康年掃一眼楊剛表情,苦笑一聲,沒有猶豫,即刻開口。
“宋某鄙賤之人,本無學識,卻得大人委以重任,怎敢不盡心竭力,大人如今動問,宋某見識淺薄,說不得隻有獻醜了。”
咦?這麼痛快?還以為宋矮子會推三阻四一番呢,唔,如此也好,三顧茅廬什麼的戲碼傻透了!楊剛想著,豎起耳朵。
“大人問及李闖與韃子戰事,宋某知道一二,自四月二十一一片石大戰以來,闖軍與韃子屢屢交鋒,勝少敗多,眾多城池、要隘淪喪,如今闖軍大部已退至湖北,依托襄樊河山丘陵據阻清兵,總算略略站穩腳跟,若是李自成不自亂陣腳,休養生息,徐徐圖之,未必不能收拾河山,將韃子趕出關外,隻是………”
“隻是怎樣?”
“隻是經製將軍李岩一事,李自成已經亂了心智,疑神疑鬼,如何能用人任事,嘿嘿,如此算來,闖軍絕沒有取勝機會了,除非………李自成身死,由他人主掌大事!”
楊剛呆住了,心中波濤翻滾,宋康年的眼光實在是精準的很,李自成與韃子交戰,從頭到尾昏招疊出,敗得一敗塗地,反倒是死後,闖軍在李過、郝搖旗、高一功等將領率領下,打了幾次勝仗。
詳細細節楊剛是記不得的,不過一些曆史大概便足以證明眼前的中年矮子絕非淺薄之輩,收拾收拾心情,楊剛定下心來,認真討教起來。
“宋先生所言大有道理,本官受教了,唔,那麼,若是李自成死了,宋先生以為中原當會如何?滿清韃子可能傾覆我漢家江山麼?”
楊剛問得嚴肅認真,直接問出內心深處最迫切的問題,曆史上滿清入關,占了漢人花花江山,卻不能繼承漢家煌煌文明,使得文明倒退,華夏淪入黑暗,直至幾百年後曆盡屈辱,險些亡國滅種,楊剛一路奮爭,要說為了幾百年後如何如何,太過矯情,可是想要保住漢家文明,想要扭轉曆史,改變自己的命運,確實真真的。
不過楊剛這一問在別人看來就很是怪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