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一縣的正式官員最多四人,知縣、縣丞、主簿、典史,除了這四個職位算官,其他屬員都不算正式編製,可由知縣自行任命。
所以一縣官府人數不少,可實際上受人尊重的就區區幾個人,至於三班衙役,皂隸捕快一類的,按大明律,這些人不得穿綾羅綢緞,不能住大屋豪宅,都是賤籍!
朱元璋泥腿子出身,痛恨貪官汙吏,深知刁吏對百姓的危害,製定律法時特意把皂隸清清楚楚標為賤籍,子孫不得科考,等同倡優,讓為官者時刻盯防皂隸,如果皂隸違法害民,百姓就算無法抗拒,心理上也能理直氣壯地罵一聲賤人。
不過世易時移,雖然律法製度明明白白把皂隸標為賤民,可哪個小民百姓真要不開眼,以為皂隸和自己一般,甚至還不如自己,那就忒傻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縣官不如現管,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如此種種都說明一件事,任何法律製度都有空子可鑽,都有巨大的彈性,什麼事都不能想當然,出來混,招子一定要放亮一點。
這就好比後世公務猿工資一樣,明著二十七個級別,不管哪一級工資都不會和老百姓天差地遠,可你要真以為公務猿隻靠工資吃飯…………
所以,雖然一縣縣令一年俸祿才幾十兩銀子,皂隸更是隻有區區幾兩,可大明朝沒有聽說哪裏官府窮死過人,就算是窮鄉僻壤,捕快、班頭們照樣吃香喝辣,走到哪裏都挺胸抬頭,雖然,他們真真的是賤人。
當然,一縣屬吏並不全是賤人,任誰也不願意手下都是賤人罷,實在是不好聽啊,所以朱元璋還沒死,知縣、縣丞們等朝廷正式官員就已經找出了空子。
三班衙役、皂隸都是名義上可以隨時辭退的臨時工,都是朝廷在編的非正式公務猿,那知縣可不可以在招幾個臨時工呢?不要朝廷出錢,知縣自己掏腰包,那便不需要再用賤人了罷!?
瞧,總是有空子可鑽的,製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嘛!
往大了不說,還是說一縣之地。
剛才說了,和後世為人民服務的龐大公務猿集體不同,大明朝一縣最多四個正式工,其他都是臨時工,一縣那麼多事務,光靠知縣、縣丞、主簿、典史,怎麼可能玩得轉,而為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為皇帝效忠,幕僚師爺應運而生了。
“舉凡一縣,知縣可自行聘請幕僚,以為臂助,就我所知,一縣之中往往設有刑名師爺、錢穀師爺、折奏師爺、書啟師爺、征比師爺和掛號師爺………”
“刑名師爺管訟訴,錢穀師爺管錢糧財稅,折奏師爺可起草奏疏、公文,征比師爺稽查、考證田賦,掛號師爺批牘,書啟師爺撰寫官文…………”
“幕僚師爺各有所長,各司其職,知縣隻需拿捏大事便可,於細節便不用太過勞心………”
書房內,顏越侃侃而談,從楊剛答應給個差事,但一時半會又不知道怎麼安排起,顏越就自動自發地站在了下屬角度,開始為楊剛分責解憂了。
一個時辰的工夫,顏越把一縣政務講了個通透,還詳細解說了一番縣衙人事構成,職責分類,也正是顏越這麼一通講解,楊剛才明白一縣之中原來有如此多的關竅。
皂隸一類人物通常都是當地人氏,紮根極深,輕易動不得,早就上下勾結成一張鐵網,所以知縣上任,要想不被手下架空,幕僚師爺什麼的是一定要有的!
形象點說,幕僚師爺就相當於縣太爺的耳目口手,用的好了,知縣就能牢牢掌控一縣,而要用的不好,那便是聾子瞎子,純擺設罷了。
“當然,大人武功赫赫,數敗闖賊,是決計不會被小人擺布的,隻是大人乃是武官,於地方政務隻怕不甚明了,要是沒有人幫襯,時日短了不說,長了就難免為人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