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曾經也是這麼以為的。
試想一下,廣闊的平原上,成千上萬明軍列成密集的三列,無數火銃、鳥銃硝煙彌漫,大小佛郎機震耳欲聾,這樣密集的火力,誰人能敵!三段式射擊的連續打擊下,什麼樣冷兵器軍隊不得灰飛煙滅!
光是想想,穿越前的楊剛就覺得熱血澎湃,就覺得腦門淤血,就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口、科技、政體遠超滿清百倍、千倍的煌煌大明最後會被兵力頂多十萬的韃子覆滅!
就算一命換一命,不,十命換一命,韃子死光死絕也占不了大明的江山啊!
直到穿越到崇禎十六年的深秋,腦子裏多了另一個靈魂留下的記憶,再加上楊剛前世舊有的閱曆知識,楊剛才赫然發現,曾經的自己有多麼的天真,多麼的小白。
科技含量越高的武器,使用起來成本就越大,使用者的要求就越高,外在條件的限製也越大,這本是後世普通的常識,可是越是簡單樸素的道理,往往越會被人忽視,無論古今,都是如此。
不說射擊距離隻有百米,能夠產生足夠殺傷力的範圍更隻有五十米,還動不動就炸膛的火銃,就算是四兩銀子一支的鳥銃,臨陣射擊頂多也就兩三次,再之後就是燒火棍一根!
什麼三段式射擊,什麼集火攻擊,什麼一百五十步內可破鐵甲,都是狗屁!在楊剛的記憶裏,秦軍奉詔勤王,和滿清交手,在野外韃子從來就沒給大明軍隊從容布陣,次第開火的機會!
不管後人還是古人,誰也不是傻子,巴不得殺到跟前敵人還做夢呢,還能跟雷鋒一樣等你布置好了在進攻!?
所以,大多數時候明軍都不可能在最有利的情況下和敵人交戰,反而常常會在最不利的情況下作戰!
不論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賊軍隊,滿清可大部分都是騎兵,從發現敵軍到展開陣勢,準備開戰,明軍需要多少時間?從敵軍發起衝鋒,到衝至跟前,明軍有多少時間應對?後世普通人跑百米也就十來秒,麵對騎兵集團衝鋒,就算明軍反應及時,火器也頂大就是開一槍!
所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武毅營在商南重整旗鼓之後,士卒們百分百選擇的都是大刀長矛,除非確定是打兔子,否則沒人願意使用最多能開一槍的燒火棍,而楊剛也就是因為自己是防守方,居高臨下,可以從容不迫地發揮火器的威力,才會為缺少會用鳥銃的部下遺憾!
當然,武毅營六百多丘八,也不是全都不會,挑挑選選之後,還是有三十多個使用過火器的大頭兵的,當楊剛從商南百戶所的軍械庫裏找到近百支鳥銃後,毫不猶豫就全部裝備給了那三十多個大頭兵,並且單獨列為一隊。
野戰這玩意不好使,可是守城就很有用了,嗯,不過現在不是使用它們的時候,要等到闖賊頭目………
城外又傳來了嗚嗚的號角聲,闖軍再度緩緩逼來,這一次足有千餘名闖軍士卒,而在那些士卒身後,兩個高坐於馬上的大漢特別紮眼。
掃了一眼從一開始就進入自己視線中的闖軍頭領,楊剛遺憾地歎息一聲。
為毛那兩個家夥不離得近一點呢?為毛他們要離那麼遠啊!咦,那個胸口包了好多布條,好像木乃伊的家夥,呃,看起來似乎很眼熟!?
楊剛心中疑惑著,第二輪攻防戰開始了。
寫作是一條寂寞漫長的路,讀者的一點點鼓勵,就能為我點亮前行的道路,輕點幾下鼠標,對我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