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乞巧節,外婆送我“出花園”(1 / 2)

乞巧節,外婆送我“出花園”

廣州人廣州事

作者:許峰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每逢農曆七月初七,天上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地上的妙齡少女們則忙著“乞巧”,祈求美好的姻緣。七夕是中國民間源遠流長的女兒節,歐陽山先生在《三家巷》中就曾這樣描繪過廣州的七夕:“這七月初七是女兒的節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獨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兒,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來乞巧……依照廣州的風俗,這天晚上姑娘們擺出巧物來,就得任人觀賞,任人品評,哪家看的人多,哪家姑娘就體麵。”和廣州相比,潮汕地區的七夕更帶有“成人禮”的味道。和廣州流行“拜七姐”、“擺七娘”有所不同,潮汕一帶的人家,每逢到了“吾家有女(子)初長成”的時候,習慣於七夕這一天送子女“出花園”。《阿姐出花園》就是潮汕童謠中相當著名的一首。

何為“出花園”?廣州盡管也有“氽氽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帶我睇龍船”的童謠(《氽氽菊花園》),卻並無“出花園”這一說。下麵就來欣賞一下這首《阿姐出花園》:

唷……嗬……

七月七,乞巧節。

紅衫仔,紅腰兒,

紅屐兒腳上穿,紅花兒插頭上。

外婆送我出花園,送我出花園唷。

轉眼到了出花園,誰為我做紅衫?

肚腰裏壓著二個銅錢,一出花園我別了少年。

轉眼到了出花園,我成年的這一天。

枝頭采來十二樣花兒,一洗心頭好玩的昨天。

我個細弟我個細妹,我個細弟我個細妹,阿姐帶你快些長大,回報爺娘養俺的恩情,回報親人美好的祝福。

很明顯,“出花園”是一種主要在七夕舉行的成人禮。經曆過“出花園”意味著長大成人,從天真爛漫的花朵幼苗成長為雄姿英發的國家棟梁,從此肩負起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而且按照風俗,過了“出花園”這天孩子就能成親了。可以說,“出花園”類似於古代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潮汕地區之所以管成年叫做“出‘花園’”,《潮汕民俗大典》(葉春生、林倫倫著)介紹了其兩種來曆:“第一,昔時富家大戶住宅常配套建有花園,為孩子嬉樂之所。孩子長到15虛歲,則被認為可以走出家門了,值得慶賀。第二,潮俗信仰‘公婆神’,潮人認為兒童在15歲前一直是生活在公婆神保護下的‘花園’裏,當兒童長到15歲時,在七月初七這天必須舉行‘出花園’的儀式,讓孩子跳出‘花園’牆,走向社會。”以“花園”比喻少年兒童成長的環境,以“出花園”比喻長大成人,實在是形象生動。

和現在以滿18周歲為成人的習慣不同,“出花園”多在滿15歲時舉行,而且指的是虛歲,程序也頗為講究:“出花園儀式是將三牲果品合湊成4件或8件或12件,陳置在俗稱‘膠掠’(一種圓形的竹編簸箕)中,請出公婆神的香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這是最後一次拜公婆神。這一天孩子要穿紅皮木屐,要跳過‘膠掠’,往返多次。中午,家中要備辦豐盛的午餐,有肉、雞蛋(鴨蛋、鵝蛋也行)等12道菜(表示一年12個月生活幸福)。”正所謂“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潮汕各市縣的“出花園”和《潮汕民俗大典》上描述的情形不盡相同,比如祭祀時以祭拜“公婆母”(床神)為多,但也有拜“天公”(玉皇大帝)、“伯公”(土地神)、“司命公”(灶神)的,潮汕地區多神崇拜的特點在“出花園”中也有體現。不管祭拜的是哪路神明,“出花園”都是長輩寄托對即將成年的子女美好祝願的一種形式。不論祭拜的是哪路神明,小孩都要沐浴更衣——穿紅肚腰、紅木屐,所謂的“紅衫仔,紅腰兒,紅屐兒腳上穿,紅花兒插頭上”,還要一整天都留在家中不能外出,以示不再是到處亂竄的頑童;家長則要做一桌豐盛的飯菜獻給神明,祈禱、感謝神明保佑家中小孩茁壯成長。吃飯時“出花園”的小孩要坐主位,每一道菜都要由其先動筷子。要吃雞、甜圓(湯圓)、雞蛋等菜肴,不需要全部吃完,但每碗都要象征性地吃一點:吃豬肝豬肚,寓意從此“換腸換肚”,脫胎換骨做大人;啃個雞頭(雞冠),以後出人頭地,興旺發達;吃過芹菜,以後就能吃苦耐勞;吃點厚合菜(恭菜、莙達菜),以後生活就能和和美美,處處六合;吃蒜,從此能寫會算,吃蔥,聰明伶俐;吃豆幹,以後能入仕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