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工程師學會的科技交流工作
科學與文化
作者:鄒樂華
摘要:科技交流是科技事業能夠發展的前提。抗戰時期,中國工程師學會為維係與推動科技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顯明成效。文章從學術年會、發行刊物、專題會議及實地考察等方麵論述其交流工作,指出其貢獻,並分析學會取得成就的原因。學會的工作體現了工程界堅持抗戰與工程建國的信念、決心及力量。
關鍵詞:中國工程師學會;抗戰時期;科技交流
中圖分類號:G3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5.005
科技交流是科技事業能夠發展的前提。因日寇的侵華,致使多個學術機構都遇到嚴重的生存困難,“上至獨立之研究院、下至各大學之研究院與研究所,多是經濟困難,不能發展”[1] 。國立科研機構尚且如此,民間科技團體的境遇更加困難,“抗戰初期,以至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各種學會,凡是在抗戰以前成立者,皆很少活動”[2]。1942年前,大後方(川、康、滇、黔、桂、湘、粵)的科技交流陷入困境,嚴重製約了中國的科技與經濟發展。
在特困時期,仍有極少數科技團體活躍如舊,如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生理學會成都分會、中國工程師學會。其中,中國工程師學會是當時中國工程界科技交流活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其抗戰時期的學術交流工作形式多樣、成效顯明,並且貫穿抗戰時期的始末,具有典型性。對於這一工作,學術界鮮見有人關注。鑒於此,本文探討在抗日戰爭這一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工程師學會的科技交流活動,以期有補於科技史研究。
1 中國工程師學會科技交流的開展
中國工程師學會始於1912年詹天佑等人創立的“中華工程師學會”。1931年,“中華工程師學會”與1918年成立於美國的“中國工程學會”合並,更名為“中國工程師學會”。該會於1950年停止活動。時人評價該會的作用時說,“中國各學會設立之早,而能與時俱進,曆久而愈彰,淬礪學術,抉掖新進,使學會之活動,影響於國家建設與整個民族,深遠而普遍,當無過於中國工程師學會”[3]。在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及中國近代史上,中國工程師學會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工程師學會成立伊始,即以提升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學術水平、推廣工程科技為己任,並為之做了不懈的努力。
在提升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學術水平、推廣工程技術方麵,學會主要采用了召開學術年會、發行學術刊物、舉辦專題會議及實地考察等形式。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會克服戰爭帶來的不利影響,仍然堅持這些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最大幅度的降低了戰爭給中國工程事業帶來的不利影響,並以學會自己的努力,促成了抗日戰爭的早日勝利。
1.1 舉辦學術年會
學術年會是中國工程師學會組織工程科技交流的主要方式。1937年,中國工程師學會隨國民政府遷至重慶,次年即在重慶召開戰時的第一屆年會。至1945年,共舉行7次學術年會。年會情況如下表。
由上表可見,中國工程師學會的學術年會有兩個特點:其一,參加人數多,參加人數基本上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其中1943、1945年年會與會人數均超過1000人。當時大後方所有工程科技人員大約2萬多[4],其中中國工程師學會的會員9500人左右。在戰爭的特困情況下,無論從絕對數,還是相對數考量,這些年會的規模都是較大的。其二,均是聯合年會,這便於不同專業工程科技人員互相交流信息,協調行動,有助於解決科學技術上的困難,也有助於各專門工程學會克服無力獨自舉行年會的困難。
年會程序嚴謹,內容豐富。除了會務報告、領導換屆外,年會還有宣讀論文、公開演講、參觀考察、專題討論等活動。
7屆年會共收到1088多篇論文,占與會總人數的1/4弱。可見在抗戰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還有許多會員抱著學習提高的目的,前來參加年會。提交論文的作者大都是生產一線的工程師,這些論文是他們實踐經驗的總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科學性。通過宣讀與討論,不僅擴大了作者的思路,也使與會者深受啟發。
年會期間,一般都進行多場公開演講,主題多是關於中國工程事業介紹及中國工業化道路探索。例如,1943年年會公開演講的題目為:《機械工程在工業化運動中之重要性》、《中國電氣工程》、《鐵路機械事業之演講》、《中國水泥事業》、《鐵路與工業建設》、《中國鐵路應采之十大政策及全國鐵路係統》等。這些演講所涉及的內容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注重內容的通俗易懂,使普通的聽眾能對中國工程事業發展現狀及其重要性有所了解,加強了工程界與社會的溝通。
參觀考察是年會的重要一環。每次年會後期,學會都要組織與會會員考察參觀當地企業單位。如1939年的昆明年會,參觀了昆明資源委員會化工材料廠、機械廠、電工器材廠等14個單位。中國工程師學會的任務之一,就是研製和推廣先進的工程技術。通過參觀企業,有助於科技工作者進行現場考察與交流,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進一步的推廣。
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每次年會都圍繞經濟建設或國防建設,設置相應的中心議題。如1938年為重工業與交通問題,1939年為計劃經濟和工業化問題,1940年為專利問題,1941年為工業標準化問題,1942年為西北建設問題,1943年為西南建設問題,1945年為戰後交通問題。這些議題,基本上都與當時中國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學會年會組織與會專家進行討論,大家集思廣益,做出方案,以作為有關部門製定建設計劃的參考,可以使國家建設少走彎路,加快國家發展。
除了全國性的學術年會外,中國工程師學會還在各地設立分會,以在各地廣泛開展科技交流活動。至1937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在上海、北京等地設23個分會。1937-1945年,學會在大後方又發展了38個分會(另設香港、美洲分會),分布14個省。抗日戰爭爆發後,淪陷區的分會大都處於停頓狀態,大後方的分會則很活躍。鑒於篇幅所限,這裏隻列舉部分分會的學術交流活動。如1941-1942年度,重慶分會主要活動:
①參觀附近工廠。一年來共計舉行6次,參觀20多個廠,參加人數總計270人,使會員了解後方各種工業之實際情況。
②召集全體會員大討論工業動員問題,並聘請章乃器、張劍鳴等演講,以提高會員工業動員意識。
③舉行學術演講、無線電展覽會並請中華無線電協會表演無線電。
分會的科技交流活動是有效且必要的。其一,通過分會的活動,可以快速聯絡工程科技人員,使工程科技人員避免了一盤散沙的局麵。其二,分會的科技交流使各地科技工作者有了合作與交流的中心,便於會員就近參加經常性的活動,有利於本地技術進步問題的研討與動員。特別在戰爭期間,因安全缺乏、經費短缺,交通不便,全國性的活動不易舉行,分會的活動無疑是中國工程學會科技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發行刊物
發行刊物是科技團體服務社會、促進學術交流的重要手段。抗戰時期,中國工程師學會發行《會務特刊》與《工程》兩種刊物。《工程》始發於1925年,初為季刊,後改為雙月刊,一年六期合為一卷。至1936年,已發行至第12卷。1937、1938年停刊。1939年在重慶複刊,又改為月刊,旋移香港發行,重新改為雙月刊。1942年5月遷回國內發行。複刊後,從第13卷開始至1945年,共發行7卷41期。其中第12、13卷前8期在香港印發,後14-19卷33期在國內印發。《工程》所登載論文大都為會員所撰寫,絕大部分是年會獲獎作品,內容多針對工程技術的學術見解及政策規劃,如第13卷第5號《工程》(1940年十月一日發行)刊發文章目錄如右:戰後中國工業政策、長方薄板撥皺之研究及其應用與鋼板梁設計、連杆與活塞之運動及惰性效應、論電氣事業之利潤研究、鼠籠式旋轉子磁動力之研究、蒲河閘霸工程施工之研究、電話電纜平均之原理及其實施。這些論文在當時是最高水平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