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範增進言(1 / 2)

各諸侯軍其實也知道項羽會罵他們,但他們之所以袖手旁觀,也有自己的理由。

這些袖手旁觀所謂各諸侯軍,就是除了楚軍之外的魏、韓、趙、燕、齊五國派來的人馬。但事實上,當初秦統一之後,各諸侯國便已經沒了,隻是陳勝吳廣挑起大旗,率先起義,讓很多人看見了稱王的希望。

由此,“有兵就是草頭王”便獲得了演繹。但為了名不正又言順,能有號召力,所以不管自己祖上原來是不是諸侯,也就打起魏、韓、趙、燕、齊的招牌。即使是楚國,項梁不也弄了個牧羊人做成一個“楚王”的招牌嗎?

既然項梁能做,那麼別人也能做,也就不足為怪了!

雖然這些人相立為王,名為伐秦,且也結成了攻守同盟,但問題是在秦末,這些諸侯勢力除楚國已形成規模外,其他各諸侯說得好聽一點兒,算是草頭王,說得難聽一些,那就是一夥夥流寇。

而流寇的意識形態則是,往往嘴上高喊口號:“我們生死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但是一到生死關頭,就出現了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了。什麼盟約,什麼信義,不過是隨便說說而已。

同樣道理,魏、韓、趙、燕、齊各諸侯雖都高喊“共同伐秦”,但卻都想要保住自己的實力。

另外最關鍵的一點,此時在巨鹿這裏還有榜樣,也讓諸侯們不得不學習一把。

這個榜樣就是與張耳曾結為“刎頸之交”,又身為趙國大將軍,且還與張耳一起擁立趙歇為趙王的陳餘。

何為“刎頸之交”?所謂的刎頸就割脖子,能夠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可自從與這位陳餘有“刎頸之交”張耳跟隨趙王趙歇被秦軍圍在巨鹿城內後,張耳便多次派人給這位仁兄送信,讓陳餘就趙王一把,也救兄弟一把,可陳餘的表現卻是按兵不動。

後來,張耳實在無奈,一麵向各諸侯派人求援外,一麵派出敢說話的也敢為的張黶、陳釋這兩位幹將,目的是想促使陳餘能夠發兵來救。

張黶、陳釋二人也的確不負張耳之望,當他們把張耳的求救信遞給陳餘之後,見陳餘還不發兵,便朝陳餘說道:“陳大將軍,素聞你與張相國結為刎頸之交,今張相國與趙王朝不保夕,你現為趙國大將軍且擁兵數萬,卻不肯相救,於心何忍,於心何幹?

“張黶、陳釋,你二位不要生氣,非我陳某不講刎頸之交,忠趙王之心,實乃現秦軍太強大了,看見雞蛋與石頭比拚沒有?”

張黶和陳釋聽陳餘這樣問,都搖了搖頭,表示沒有看見過。

陳餘表現得很有耐心,進一步引申說道:“知道魚肉與老虎的相比沒有?”

這回張黶和陳釋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陳餘見張黶和陳釋點頭,哈哈一笑說道:“你二人知道魚肉與老虎的相比就好,如今我們趙軍與秦軍相比,那就好比我趙軍是魚肉,秦軍是老虎,若以我趙軍之魚肉去喂秦軍這隻老虎,對我們會有什麼好處呢?”

張黶、陳釋自然明白陳餘所說的道理,但人的性格決定著人的選擇和品性。

有的人,知道站在你麵前的是一隻老虎,結果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退縮了。而有的人,明知山有虎,卻向虎山行,張黶和陳釋就屬於這後一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