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親征遼東(中)(2 / 2)

“報,遼東祖大壽上書,要求朝廷調撥糧餉!”官應震剛剛說完,正好就有一個樞密院的工作人員前來遞交文書,官應震一下子將祖大壽的上書抓了過來,打開一看,卻不禁怒道:“我看李家,還真是要反了,你看肯他們說的些什麼東西!”

“……後金猖獗,我等軍力有限……恐山海關亦不可保……還望朝廷及監國大人早日調撥糧餉,及三十萬支步槍,五百門火炮以及彈藥,使我軍將士可奮勇殺敵,而無後顧之憂!”

劉一燝也不禁搖搖頭,說道:“李如柏狼子野心,如果真給了他,恐怕危及朝廷,我們朝廷也不過是二十萬京營士兵換裝了步槍,要是給了他三十萬,那麼他們李家豈不是要壓朝廷一頭,隻是如果不給,李家故意保存實力,恐怕遼東局勢糜爛,朝廷如果失去了遼東……”

原本大明失去遼東也無所謂,不過如今北海的農業機械開始引進,大明本土也湧現了很多製造農業機械的機械廠,畢竟如今大明朝的鋼鐵產量節節攀升,下降的鋼鐵價格,讓製造這些機械也有了賺頭,在加上收割機、播種機並不是什麼太過複雜的機械,大明朝的這些農工巧匠隻要測量一遍,將其中的尺寸記錄下來,就能夠山寨出性能與北海所產的機械相差無幾的農用機械,在機上當地運費上優勢,反倒是將被還的農業機械競爭了下去。

大量使用農業機械,自然讓各地大量新的土地開墾了出來,不過仍然有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對此朱由崧定下來的方式是移民,自從稅製改革以來,地方官已經不在阻礙農民移民去尋找出路,移民也有了一套自己的方式。

不過移民總需要大量的土地,況且大明朝當中的移民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數千萬總是有的,因此朝廷絕對不會放棄遼東這樣一個水土肥美的極佳移民地點。

最後劉一燝說道:“照我看,朝廷不能全給,也不能不給,就給他們三萬步槍,火炮給他們十幾門就算了!”

官應震一聽不對,說道:“劉大人,難道你想要跟李如柏妥協?如今李如柏敢脅迫我們,日後他就敢造反,現在跟他們妥協了,他一定會得寸進尺,殿下,此事萬萬不可!”

方從哲也說道:“此事的確不可,大明從來都沒有朝廷跟邊軍妥協的先例,此事絕對不可!”

見三人爭執,朱由崧搖了搖頭,說道:“山海關總兵是誰?”

“回殿下,是李成梁的三子李如楨!”張風府連忙回答道。

朱由崧說道:“李家的人?怪不得李如柏會這樣有恃無恐呢!那就下令讓李如楨讓出山海關總兵的位子,聽說戚金的病已經養好了,而且此人練兵有方,頗有當年其伯父戚將軍的風範,那就啟用他作為山海關總兵,並且帶領他伯父舊部上任,如今山海關的士兵則調入京城,重新整編!”

“李如楨帶兵並無疏漏,怎麼能罷免他?殿下,此舉不妥!”劉一燝連忙勸道。

朱由崧冷笑道:“誰說要罷免他了,隻是換防而已,讓李如楨去擔任吳淞總兵,可比當山海關總兵輕鬆多了!”

山海關作為關內門戶,必須要有得力而且信得過的人擔任,朱由崧絕對不可能讓李家的人繼續把持遼東的軍權了,這山海關總兵的位置隻是一個開始。

方從哲他們還在爭論要不要答應李如柏的條件,朱由崧已經開始著手削權了,朱由崧一開始就信不過遼東的那些官僚和軍將,特別是李家,他們與努爾哈赤的愛新覺羅家組走得太近了,就像是二十世紀初的奉軍,其中遍布敵軍的眼線,要靠他們抗擊敵人,根本不可能。

而且遼東軍閥也有自己的打算,當年朝廷在大淩河調集了戚家軍最後的精銳,跟滿清八旗苦戰的時候,那些人卻無動於衷,甚至在八旗營裏出現了大量的炮手,向戚家軍開炮,那時可不是孔有德投靠之後,滿清八旗哪來的那麼多炮手和大炮?遼東的軍閥在這上麵極為可疑!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才讓遼東變成了大明朝的泥潭,因此朱由崧才準備另起爐灶,絕對不會依靠遼東當地的李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