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博弈(四)(2 / 2)

就在此時,提督東廠建司禮監秉筆太監李浚和北鎮撫司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來到大牢當中,高呼“聖旨到!”這不禁讓崔文升鬆了一口氣,終於等到此時了,貴妃娘娘總算是趕上了。

“皇上諭旨,張五兒一案,案情重大,所有負責審理之大小官員,皆不得暗中審訊,以防心懷叵測之人借此誅鋤異己,人犯張差交由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帶回錦衣衛大牢,欽此!”李浚對王之寀說道:“王大人,此事還請配合!”

王之寀隻不過是個刑部主事,連個侍郎都沒當上,麵對這最高權力之人發下的聖旨,他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

“也罷,微臣王之寀領旨!”

正在王之寀要俯身領旨之時,一聲大喝傳來:“且慢!”

那人蟒袍玉帶,居然是一品大員的服侍,王之寀一看此人,不禁喜上眉梢,說道:“原來是師相!”

來人正是大明首輔葉向高,外麵的雪越下越大,卻寂靜無聲,葉向高的一領大氅上已經飄滿了雪花,胡子都花白的老人,此時卻要冒雪前來,這做官的還真是不能放鬆啊!

葉向高看了看駱思恭和李浚,說道:“此聖旨未經內閣,隻能算是中旨,與理法不合,王之寀,你可繼續審理此案!”

皇帝中旨是皇帝不通過中書省或是內閣直接下達的聖旨,在律法上是站不住腳的,自宋之後,文官地位上升,對皇權形成了一種限製,王安石到杭州發行鹽債之時,因為所奉“中旨”,而遭到了地方官員的抵製。

明朝,幾代君主時期當中,君臣關係都十分緊張,這中旨就更成了大臣們的深惡痛絕的東西,官員士子紛紛以抵製中旨為榮,以中旨特簡做官為恥,此時葉向高前來以此為理由,的確是符合首輔大臣做事的規矩。

“葉大人,好興致,深夜踏雪而行,倒是別有一番景致啊!”葉向高前腳剛剛來到這裏,方從哲後腳就到了。

看到方從哲來到此地,葉向高的臉色的確不怎麼好看,葉向高說道:“原來是中涵賢弟,皇上繞過內閣向刑部大牢和北鎮撫司發中旨,不知道中涵有什麼高見?”

方從哲微微一笑,說道:“北鎮撫司原本即使皇上直屬,隻是向行不大牢發中旨,的確是於理不合,不過皇上有皇上的尊嚴,內閣也有內閣的法度,你我二人都已到此,不如我們就在此地處理這中旨,而王心一繼續審理此案,我們也在一邊聽審,如何?”

方從哲這番做法,一來沒有給皇帝留下什麼難堪的局麵,二來他們兩位內閣首輔都在這裏聽審,王之寀的秘密審訊也就不可能了,能審出個什麼東西來,可就怪了!

葉向高不禁歎息,也難怪皇帝會喜歡方從哲,這人做事倒是圓滑之極,而且還能夠顧及皇上的麵子和利益,比他們東林黨是要好得多了。

葉向高說道:“原本聖旨是說三法司十三名主事官員公審此案,夜審張差,的確是於理不合,既然中涵賢弟都來了,這夜審也就沒必要進行下去了!張差此人原本就是重犯,交由北鎮撫司大牢,那也是應有之事。”

方從哲微笑道:“如此甚好,不愧是葉相!”

此時再糾纏在這裏已經無濟於事,原本夜審張差,要的就是秘密行動,但是此時此地不但聚集了首輔次輔兩位大佬,還有錦衣衛指揮使和東廠提督,大明宮內宮外的頂尖勢力算是來全了,這還叫什麼密審,再審下去也就沒有意義了。

駱思恭帶張差離開之後,方從哲李浚等人也相繼離開,而王之寀呆呆地做到公堂之上,葉向高歎道:“心一,走吧,這次算是我們輸了?”

王之寀抬頭看著葉向高,問道:“師相,為何皇上要偏袒鄭氏?方從哲也是熟讀經書之人,居然也要為鄭氏和福藩做事,他們……”

葉向高不禁苦笑,他畢竟身居高溫,看到的東西遠比王之寀深刻得多,如今王之寀還是認為梃擊案便是鄭氏為了爭權奪利而製造的宮廷爭鬥事件,但是作為東林領袖之一,葉向高卻也明白李三才這些日子在策劃些什麼。

葉向高說道:“皇上也是人,偏愛自家兒女,也是人之常情,好了,這件事情如果就此過去,對你來說也未必便是一件壞事,你還年輕,日後還有為國效力的機會,切不可就此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