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飯
據說,“飯局”一詞是宋代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宋人把“飯”與“局”連成一體,玄妙盡顯。
飯局是個什麼局?比爾·蓋茨以三道菜款待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再次呈現了東西方餐桌政治和飯局觀念的差異,也引發了國人對怎麼吃的熱議。
中國的飯局不是這樣的,菜雖然一定豐盛,但“局”更加重要。一個完美的中國式飯局,設局人、局精、局托兒、陪客、花瓶眾角色一個都不能少。
飯局是個黑社會。
有組織、有派係、有結交、有承諾、有陰謀、有稱兄道弟、有大哥的女人和新加盟的生麵孔、有切口、有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有真心話和大冒險……
飯局是社會身份認同體係。
看一個人常混跡於何類飯局,便可洞悉其興趣、財富、身份、地位。透過飯局裏的中國人,看得到飲食之道裏的政治利益、社會關係、人際規則和文化滋味。
對於商人來說,吃飯是個嚴肅的社交遊戲,一圈人有機會團坐席間,要辦的事先不說,先吃,這樣就沒有勢利感,一種“自己人”的感覺讓彼此頓時比平時親近三分,事不成就喝酒,也不傷麵子。在推杯換盞中,許多在辦公室裏無法搞定的事情,在酒酣耳熱之際就會輕鬆搞定。王中軍說起華誼兄弟和馬雲、江南春的合作,總是輕描淡寫:“就是一塊吃頓飯喝喝茶,也不用多說,事情就談成了。”
一個人的飯局很多,意味著幾個潛台詞:他是有很多朋友的人;他是重要的人;他是受歡迎的人;他是事業有成的人。
沒人帶你玩,是一種比失業,失戀和失明更令人恐懼的事,這意味著你成了社會的棄兒,圈子外的人。
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內心並不足夠強大,需要不斷被貌似融洽的人際關係認同。所謂人脈、所謂圈子、所謂社會關係、所謂資源、所謂一個人的能量、所謂友誼、所謂生意和交易……最後通通繞不開飯局。
酒肉穿腸過,交情心中留,一場飯局下來,各人得到了一張透支金額不等的社會關係信用卡,平添了一份阿Q式的滿足和信心。
無數場飯局造旺了“兄弟在,四海一”的繁榮景象,拉高了GDP,催生了食品安全法。無數場飯局吸引人在城中拔足投奔,像是吃飽了還覺得餓,尿完了還覺得急,無休無止。
飯局之後,喧嘩死了,寂寞還在。
所以,最重要的,是就著五花八門的局,好好吃飯。(文/十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