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局

生活

作者:史蒂芬·羅奇

耶魯大學全球事務與管理學院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

這本書花費了我幾年時間,也積累了我這幾年在宏觀經濟方麵的一些經驗,對相關經濟理論的一些個人研究。在摩根士丹利三十年時間,前一半時間我主要學習並且分析美國經濟,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研究全球經濟問題並且建立了研究團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那時候我們團隊對世界經濟的預測非常消極。我自己內心有一種感覺,中國可能是結束這場危機的關鍵所在。之後,我多次來到中國,通過親身實踐了解發現中國和亞洲其 他經濟體不一樣。我認為中國將會成為亞洲 金融危機後的新引擎,我至今仍持這種觀 點。

到耶魯大學教書後,我通過思索認為全球經濟問題不是單獨美國或者中國的問題,而是中美之間關係的問題。於是,我開設了一門新課程“下一個中國”(Next China),這個課程持續一年,也形成了我的研究基礎。中美關係問題是《失衡:後經濟危機時代的再平衡》一書關鍵所在。美國作為終極消費者和中國作為終極生產者,兩者必須相互依存,這是現在整個經濟發展的核心。

書中提到第一個時間點是1978年,這個年份對中美關係十分特殊。1978年鄧小平給出了發展經濟的新答案—改革開放。美國1978年處於經濟滯脹中心階段,也需要新答案來解決問題。因此,中美都給予了對方所需來解決雙方的經濟困難。但是,雙方開始產生的摩擦也導致了經濟上的一些不平衡和不穩定。

第二個重要日期是2007年,中國前國家總理溫家寶提出,中國經濟表麵上強勢發展,但實際上卻是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和不持續的。中國出口不斷走高,個人消費卻十分低。中國官員都認為之前中國經濟模式十分成功,但“十二五計劃”重點在於中國經濟由外向型投資經濟模式向依靠內需拉動的內向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中國政府提出三個支柱,靠提升服務業來解決就業,靠更多城鎮化來解決薪資收入,提供更多社會經濟保障。但提高人民社會保障並沒有完全實現。

第三個重要日期是 2013年,中國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政府明確表示要解決第三個支柱的問題,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經濟發展保障,提出了放寬獨生子女政策,改革戶口製度,自由化存款利率,並且減少因恐懼而引起的預防性儲蓄問題。

中國政策通過多層級貫徹實施進行得非常快。對於中國政府來說,一個十分重要的改革問題就是中國政府的轉型,以及如何更深化反腐敗和一些權利對政治、政策的阻礙。

再來看美國問題, 2007年是美國次貸危機的開始,惡化速度十分快。美國家庭未償還債務還十分高,個人儲蓄率仍然十分低。要想解決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美國來說,2007年問題發生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美國需要更多的儲蓄,需要在人員資本、基礎設施上做更多計劃,從終極消費者更多向生產者轉變。2013年,中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而2013年美國政府做了什麼?美國政府停擺了16天,從這個事實上可以看出中國在進行經濟的再平衡,而美國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