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州城 深秋
南望街是一條老街,位於廬州城邊緣地區,整條街都是三四十年的老建築,無富裕人家,以至於到了近夜時分,仍未有幾家掌燈,又是秋雨綿綿,顯得冷清異常。
南望街前頭黃昏時節就掌起了燈,燈光比起其他家卻亮的多,是老街居民中唯一的讀書人家。
發出亮光的屋子卻不豪華,多有破敗之處,屋裏頭並無裝飾品,兩間屋,外間掌著明燈,卻因為窗戶多有小縫隙,吹的油燈搖擺不定,多有搖晃。
遠離窗戶桌子前端坐著一身棉衣長衫的年輕人,瞧著十七八的光景,手裏正捧著《孟子》默記不停,桌上還擺放著幾本聖賢書。
坐在一旁的母親正低頭縫補著衣服,大概是怕孩子出去受凍,母親縫了又縫,密密麻麻,時不時抬頭瞧瞧讀書的孩子,嘴角露出著滿足的微笑。
年輕人終於把《孟子》讀完,已是深夜,年輕人慢慢的站了起來,小心翼翼的把幾本聖賢書擺放整齊放到了一旁的行李包袱中,順勢接過母親手中縫補好了的棉衣,小心的放到了聖賢書本上。
待年輕人係好包袱後,母親從床頭拿出了一個小包,裏麵放著母親平日裏積攢的幾兩碎銀,母親小心的交到了孩子手中,鄭重對著孩子講到:“聖賢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寒窗十年不易,友諒定要博得功名。”
陳有諒鄭重的點了點頭,寒窗十年不易,對於母親更是不易,家中貧困,沒錢供陳友諒讀書上學,士家出身的母親就親自教陳友諒讀書寫字,十年下來,鄰居都說陳友諒吃苦好學,可又知母親的辛苦?
陳友諒出身貧苦,更痛苦的是不知道父親是何人,小時候搬到南街後,受盡了白眼欺負,本是大家閨秀的母親卻硬生生的為陳友諒撐起了一片天地。
母親知曉陳友諒聰明伶俐,宿洗不梳十年寒窗定可取得功名,陳友諒瞧見母親歲數不大,兩鬢卻早已經白發華生,兩眼一紅,瞧罷便跪了下來,口中說到:“陳友諒定不負母親期望,定考的功名回來接母親享福!”
廬州離京都距離遙遠,陳友諒想要考慮功名,就必須年前出發,趕在春考之前才行,否則又要等三年。
再一日,天還沒放晴,再加上昨夜秋雨綿綿,路上行人並不多,陳友諒告別母親後踏上了前往京都的路,廬州府州試時點了十幾名士子前往京都考取殿試,除了陳友諒外,還有幾名貧苦士子,陳友諒沒走多久便瞧見了相識的麵孔,家境相同,將來又有可能同在官場當職,彼此想見自然是客氣融洽。
可惜好景總被破壞,陳友諒幾人還沒有走多久,後方便傳來了馬踏聲音,陳友諒知道是那幾名富貴人家的士子,他們不用宿洗不梳十年寒窗也可以輕輕鬆鬆得到去殿試的機會,甚至過不了殿試依舊沒有問題,因為他們的長輩會為他們鋪好路。
這幾名富貴紈絝早就瞧見了陳友諒等人,貧苦的士子瞧不起他們紈絝隻知道用家裏的錢,這些紈絝心裏又怎麼可能看得起貧苦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