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汪仲賢
據科學家說:地球上先有下等動物,不知經過幾千萬年,由下等動物逐漸進化而至於人,獸有四足,人有兩臂兩腿,其實人的兩臂就是前腿進化的,不信請看人類的最近祖宗猢猻,就是手腳並用的。所以大凡屬哺乳動物,連人類包括在內,都是四隻腳。
三隻腳的動物,相傳隻有劉海灑金錢足下踏著的蟾蜍是三隻腳,不過這還是一種神話,劉海的蟾蜍不知是公的還是母的,它並未留下子孫,博物院中也無標本,世間究竟有無此物,我們還懷疑著。
休說動物,就是我們日用的器具,就是椅桌床櫥等物,也都有四隻腳,如果缺少了一條腿,難免就要打翻,戲台上的跑龍套,伶人嘴裏的詩句與唱工,都不許有“三條腿”,若是犯了這個禁忌,就要吃倒好,惟有拍影戲用的“開麥拉”,隻有三隻腳的架子支撐著,這是一個例外。
上海人卻像開麥拉一樣,不必四足立穩,隻要有一個“三腳架”支撐著,身體就能在社會上立足,而不至於打翻,如果額角頭高些,還能成家立業,飛黃騰達,凸起了大肚皮做富翁呢,此三腳架上海另有名詞,謂之“三腳貓”。
世界上如果真有三隻腳的貓,那是也像“蟹美人”等怪物,可以運到上海來“大賣野人頭”,貓主人大可以靠此發一筆小財。上海人的“三腳貓”非真貓也,蓋言其人凡事僅略知皮毛,並無真實本領,如貓之僅生三足,雖具貓形,而殘缺不全,究竟不像個東西。
何以不說“三腳狗”、“三腳羊”呢?這問題大堪研究,據老上海說“貓”係“錨”字之訛,“三腳貓”也有一個小小的典故:
大概是四五十年以前的故事,上海南碼頭來了一艘走江湖的船,船上有一位白發老拳師,每日即在江邊曠場上賣武藝,他除了使槍弄棒以外,還有一種絕技,能將他船上的兩個鐵錨當作兵器,每錨足有五六十斤重量,他能舞動如飛,當時哄動上海社會,都要去看白發老頭的“三腳錨”(小船上的錨都是隻有三隻腳),白發老翁在南市停留了年餘,便開船他去,而“三腳錨”名詞已傳遍人口。以後就成了練功夫的專名,此人能夠拳術,便說他“懂得一點三腳錨”。
又有人說:“三腳貓”乃“三顧茅”之訛,“三顧茅”是“廬”字的歇後語,“廬”與“路”字之音相似,路者路道也,上海話“略懂門徑”謂之“有點路道”,做事有手腕,亦言“有路道”,“三顧茅”即言其人頗有“路道”也。
“三腳貓”借一句北方俗語來作注解,卻很確切,那就是“半瓶子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