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因為“無人機事件”導致朝鮮半島局勢升級,可能會導致朝鮮更多報複行動。因此說,美韓做出軍事回應不是最優選擇,而會加強其反偵查能力,當然也可能采取政治宣傳或經濟報複手段。
到目前為止,美韓對朝政策的兩個支柱,即製裁與軍演。兩個手段均沒有取得效果。事實證明,一味地繼續製裁和演習,會使局勢不斷升級,甚至導致戰爭。促使朝鮮發動對韓國的反擊或加速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開發、生產的趨勢。利比亞與克裏米亞事件可能進一步強化了朝鮮“擁核自保”的決心。目前來看,朝鮮似乎已經做好了使朝鮮半島局勢進一步升級的準備。
朝鮮半島危機的根源
朝鮮半島危機頻頻出現的根源在於,美國一直以來將曆史遺留問題與現實危機的應對分離開來,同時,卻又將意識形態對立與軍事對抗捆綁在一起。冷戰結束已近二十餘年,在美國全球軍事戰略部署中,像朝鮮半島三八線附近如此重兵集結的地區並不多見。三八線兩側一成不變的敵對狀態預示著冷戰最後堡壘仍會持續很長時間。冷戰的結束並沒有緩解朝鮮半島軍事壓力,相反,卻為美韓帶來進一步遏製、圍堵朝鮮的動力,致使朝鮮戰爭遺留下來的敵對狀態比冷戰時期發展地更加深入、持續地更加長久。這種軍事部署反映了美國慣性的冷戰思維,並不符合朝鮮半島和解的地區要求,也是朝鮮“挑釁”屢屢出現的根源。
遏製朝鮮半島“戰爭行為”出現,需要朝鮮半島當事人及相關方坐下來接觸、協商,與其采取“戰略性忍耐”,不如坐下來解決朝鮮停戰協定向和平協定轉化。不邁出締結和平協定的第一步,不可能會有朝鮮半島的穩定與和平,這也是說服朝鮮終結核武器研發計劃的前提保證。外交斡旋有時會比武力威嚇更有效,與朝鮮會談與其說是對朝鮮“獎賞”,莫如說是一種“遏製”。 推動六方會談是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不可或缺的第三支柱。
圍繞“無人機事件”的地緣政治角力,既有權力本能的零和遊戲,也存在利益契合的非零和競爭。朝鮮半島混亂不符合周邊各國政治意願。任何不穩定因素都會給各國利益實現帶來變數。朝鮮半島最大利益公約數在於半島局勢穩定與經濟相互依存,這是東北亞各國繁榮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最大難題在於缺少政治互信與軍事互信,互不信任的國家之間衝突與對抗將會難以控製。2014年3月28日,樸槿惠總統在德國發表的“德累斯頓宣言”,提議為韓朝共同繁榮,構建韓朝人民之間的認同感。這種統一構想無疑需要快速推進朝鮮半島的信賴進程。
可以預計,朝鮮會繼續堅持“先軍政治”的“邊緣政策”。 其途徑與手段主要是通過“問題的製造”,達到“問題的聯係”。表象上看,似乎製造了區域的緊張與衝突,實際上是以多層次博弈的方式強化與美國、韓國的有效聯係、從而建立朝鮮式“合作模式”。朝鮮外交善於利用、製造大國矛盾,達到以小博大的目的。盡管朝鮮國家意識形態中充滿了反美主義,但為了解決朝鮮的安全、經濟發展問題,與美國關係正常化仍會成為朝鮮主要外交目標。
“無人機事件”本身隻是朝鮮半島危機中,又重新在“量的累加”上多了一個事件,這並不會給朝鮮半島局勢帶來根本性變化。受製於民族分裂,朝鮮半島仍會作為地緣政治衝突中心挑動著世人的神經。朝鮮按下的“重播鍵”,是否會帶動朝韓關係、美朝關係、六方會談的“重啟鍵”,還有待觀察。
(作者為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國際政治所所長、教授)
“無人機事件”本身,隻是朝鮮半島危機中又重新在“量的累加”上多了一個事件,並不會給朝鮮半島局勢帶來根本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