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琥沒有想到做出《臨江仙》的就是麵前這個帶枷的白麵文士,略微吃驚地楞了片刻,就想要問明這楊慎實在何年何月何地做出這首《臨江仙》,可是卻被身邊驚得渾身顫抖的張蓧嫻緊緊地拽著衣角,示意殷琥不要再胡言亂語。
殷琥好武,就算熟讀家中書房裏的四書五經,可是大多數時候也是被自己望子成龍的老爹給逼的,對當今的文壇並不了解,也不關心,即便覺得這個名字耳熟,一時半會也沒有想起來麵前的文士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可是張蓧嫻不同,官宦子女,早年又成長在文風昌盛的江南,不論是官場還是文壇,對名滿天下的大才子楊升庵都知之甚詳,此時見到心中推崇的文壇大豪,當真有點激動得難以自己。
楊慎,字升庵,三朝元老,正德、嘉靖兩任首輔大臣楊廷和之子,正兒八經的最頂級官宦衙內。
可是這位楊大才子與那些紈絝子弟不同,如果說殷琥憑借腦子裏不時冒出來的東西冒充了幾年神童,那麼這位楊大才子就是真正的文曲星君。
楊慎幼年極為聰慧,十二歲,寫成《古戰場文》,進京後,寫《黃葉詩》,為當時的文壇大豪,首輔李東陽所讚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習。正德六年,二十三四歲即奪殿試一甲第一名,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楊慎奪狀元之時,他的父親已經位極人臣,被正德皇帝以吏部尚書銜升任首輔,同時又是前首輔李東陽的弟子,這樣的身份當真可說是尊崇至極,曆朝曆代如此身份的人被評定為狀元都會引起不小的質疑,可是這位楊升庵不論是朝堂還是文壇,都得到一致認同,甚至開考之前就無人敢說自己能跟楊慎爭狀元。
這位楊衙內名聲之盛,被譽為大明朝繼編著了《永樂大典》的解縉之後,第二大才子,後來又立說反駁當世盛行的王陽明心學,著書批駁前朝朱熹理學,開始建立自己的思想,儼然形成開宗立派的文壇宗師之勢。
無論身份還是文壇成就,都穩壓當年的江南第一大才子唐伯虎,與寄情山水的桃花庵主相比,楊慎雖隻近不惑之年,成就在當世文壇已然無人能比。貶王陽明,壓唐伯虎,駁朱熹……楊衙內算是把整個江南的文壇都得罪了,是讓整個江南文人們既愛又恨的人物。
不論楊慎學術觀點有何不同,隻以此人的學識來說,已經足以讓天下文人心服,可想《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傳頌開以後,必會是一片文人們捶胸頓首,扼腕歎息一代才子被發配充軍的場景。
當張蓧嫻聽說麵前的人真是風華絕代的楊升庵,如何能不激動難耐,如何會不欣喜若狂!
張蓧嫻拉著殷琥的衣袖,偷偷地告訴殷琥,麵前的人雖然帶著枷鎖,但是確實是一個讓人高山仰止的人物,更是暗暗地告誡殷琥,言行不能有太過失禮的地方。
楊慎和費廉把張蓧嫻的小動作都看在眼中,楊慎如今已是帶罪之身,而且此時更是在發配的路上,不會在乎繁文縟節,笑著說道:
“既然在此相遇就是緣分,兩位有何事但說無妨。”
“楊大人……楊先生……楊……”
殷琥原本在楊慎的麵前並不拘謹,結果被身邊的張蓧嫻連拉帶拽地,弄得最後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稱呼楊慎,賭氣地甩開張蓧嫻拽著自己衣袖的手,抱拳說道:
“楊先生,在下隻是想請教,這首《臨江仙》是在何時何地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