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如此大好形勢,小日本雖然以協約國身份宣戰,但卻直接先搶奪太平洋地區的地盤,直接在家門口撈到好處,根本就沒有想過勞師動眾遠征歐洲,隻是派遣了三支驅逐艦,與美國大西洋艦隊赴地中海,想協助英、法、意三國海軍,製衡遠東海軍,但這些都不是小日本海軍的主力。
要知道,小日本的海陸兩軍如果赴歐作戰,那麼沿途需要的補給,都必需依靠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但是卻要麵對德國潛艇的威脅,這在兵力部署風險十分之大,就算最後能安全到達歐洲戰區,小日本的後勤補給必然需要依賴英、法兩國,小日本的作戰獨立十分受限,並且鑒於一戰的殘酷性,小日本聰明的選擇了觀望,並沒有派遣主力部隊赴歐參戰。
因為小日本清楚知道,一旦去了,很可能會遭到毀滅性的損失,既使因此獲得更大的國際地位,擁有戰勝國的利益,最後也是得不償失,自己的元氣大傷,所以小日本的重心,依然還是亞洲,是絕對不可能派遣主力赴歐作戰。
可是這一切並不代表,遠東軍團會放棄這樣一次打擊小日本的機會,所以在小日本和美國向德國宣戰以後,李寧宇就立即和威廉二世達成了多項協議,並且承諾由遠東軍團來遏製小日本和美國。
從美國至英國,需要經過一條漫長的海上航線,從一戰全麵爆發開始後,德國大西洋海軍艦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封鎖從大西洋進入英國的全部航道,力爭切斷英國所有的後勤補給,但美國人從一戰開始後,就一直在暗中幫助,哪怕是在宣戰以前。
可是隨著遠東軍團的加入,以及美國與墨西哥直接的戰事,越來越嚴肅,美國也不得不開始勒緊褲帶過日子了,但協約國集團知道,遠東軍團不會大麵積、大範圍的發動進攻,所以他們有點肆無忌怠。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時候,中國參戰了。
其實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問題上,國內的政黨們內部的意見十分不一,並且也鬥爭激烈,但是人人都知道,最後最有話語權的還是李寧宇,雖然他沒有任何的職務在身,但如果李寧宇站出來說一句話,可以比得上全國的總動員令。
因為在全國億萬百姓的心中,李寧宇就是他們的神,是他帶領大家從黑暗之中走向了新的光明,也恰在這時,國內的史學家們開始翻出一段段曆史。
並且從各種曆史文獻中找出,原來小日本在幾千年前就是中國的,而李寧宇也瞅準時機,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公開要求小日本和所有西方列強對曾經犯下的侵華罪行,公開發表聲明道歉!
這下子,各國社會嘩然,但是德國當局卻首先發表了一篇道歉,接著同盟國集團其他成員也發表了長篇公開道歉,頓時一戰的緊張氣息,以及遠東軍團要全麵參戰的陰雲,籠罩在了協約國集團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