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四章:喝人血的東印度公司(2 / 2)

要不是在1662年的時候,鄭成功將荷蘭東印度公司趕出台灣,估計台灣的貿易也被其壟斷。

根據資料年鑒來看,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成立一開始,就開始了四處搶奪,1603年經馬六甲海峽抵達澳門,在與葡萄牙發生戰爭後失敗,1604年抵達澎湖列島,後被明朝軍隊驅離,1607年攻下安汶島,1619年在印度尼西亞成立東印度地區總部,1622年再度占據澎湖,1624年荷蘭人退守台灣。

163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島國日本全部貿易,1641年占領馬六甲,1648年西班牙王國承認荷蘭獨立,1652年在好望角成立殖民地,1662年荷蘭投降,逃離台灣,1704年至1755年發生第三次爪哇戰爭,1795年拿破侖占領荷蘭,179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

但如果與運輸鴉片毒害中華同胞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相比,荷蘭東印度公司罪孽要輕了不少。

在18世紀,從1773年開始,英國東印度公司平均每年向中國輸入高達900噸的鴉片,使得中英貿易形成了龐大逆差,盡管國內輸出茶葉和絲綢,仍未能阻止白銀大量流出的嚴重問題,隨著逐年遞增,1838年鴉片輸入數量高達1400噸,當時的晚清政府不得不派出欽差大臣林則徐監督禁煙,但最後卻引發了1840年鴉片戰爭,最後還割讓香港給予英國。

想到這裏,李寧宇一臉怒容,但好在隨著他的出現,遠東集團的崛起,香港、澳門兩地即將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之中。

當然最後也是因為與法國爭奪海外貿易壟斷,英國和法國成為大敵,兩國之間常常為控製殖民地而發生小規模戰爭,1742年,由於英國政府懼怕戰爭會導致自己麵臨財政困難,可是沒有想到,最後小衝突真的導致了一場大戰爭,從1754年到1763年在七年戰爭中,英國當時將主要的注意力集中放在加固其在歐洲和北美洲的土地上。

隨著戰爭的進一步升級,英、法之戰最後波及到印度,公司軍隊與法軍爆發全麵衝突,而當時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已經開始超過其他歐洲競爭者,由於戰時軍隊和經濟的補給需要不由大增,英國本土就獲得了大量原材料,隨著生產方式和效率的提高,結果最後英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法國人後退了。

所以,坐在沙發上靜靜思考的李寧宇想到這裏,不由的心中對這兩家公司感到厭惡,但他又不得不麵對一件事,那就是,過一會,他就要和現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坐在一起談笑風生,而這個人就是海倫娜的母親,埃瑪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