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這個詞,首先就是辛亥年的革命。
但現在提前了十年,1901年,那應該叫做辛醜革命。
可是主要參加的人物,卻與辛亥革命的人物基本一致,其中袁世凱、黎元洪、陳炯明等人。
自從1900年爆發義和團事件,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以後,雖然在遠東集團的幫助下,成功的擊敗了八國聯軍。
但晚清政府的內部,幾乎所有的頑固保守勢力都受到嚴重打擊,雖然李寧宇以及遠東沒有在國內進行改革,可是一些國內勢力已經開始呼籲。
慈禧太後也在八國聯軍事件之後,徹底了走下了曆史舞台,因此重新獲得政權的光緒皇帝同意開始推行在戊戌變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也就是清末的新政,其中最大的一項政策,就是光緒廢除延續一千三百年的科舉製度,開始在國內各地興辦新式學堂,目前國內已經有3萬多所新式學堂。
而在廢除科舉以後,大量原本想參加科舉謀求官職的傳統文人,一下子失去了出路。
晚清政府末年,主要還是以八旗、綠營為主的舊式軍隊,在幾次事件中已經證明失去了戰鬥力。
於是在八國聯軍事件以後,晚清政府就決定對陸軍進行全麵改革,第一步的計劃就是在全國訓練新式陸軍36鎮,向以此取代八旗、綠營及地方的防營,其中就有北洋新軍6鎮直屬晚清政府管轄,由袁世凱編練擴編。
其餘各省,由地方的巡撫、總督負責編練新軍,同時為了培養新軍的軍官,各地開辦了許多新軍學堂,部分地方的新軍大量起用留學生為軍官,但北洋新軍中留學生卻極少,晚清政府主要怕兵權旁落。
其實晚清政府之前也有過自己的變革之道,比如1861年-1895年的洋務運動、1895年-1898年的維新運動,先後的第三次大型改革,主要目的是想使晚清帝國成為入西方君主立憲的國家。
其中國內主要的革命團體組織就有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共進會,文學社等。
但興中會早期的所有骨幹成員,都已經加入了遠東麾下,所以他們目前主要在華南一帶活動,而華興會主要在湖南、湖北開展活動,光複會則是在江蘇、浙江、安徽、上海等長江三角洲地區開展活動,共進會主要在長江流域開展活動,這些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張,都是要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新的國家體製等。
隨著各地的新軍標營建立,文學社和共進會也是新興知識階層的革命組織,充分意識到新軍士兵是發動革命的潛在力量,所以共進會主要集中於新軍八鎮發展會員,在武昌起義前期就已經有5000多名新軍士兵加入了文學社和共進會,這樣的人數,大約占新兵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中日甲午戰爭,晚清戰敗,於是爆發了第一次廣州起義,但隨著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及楊衢雲等人均加入了遠東集團,但是任然有很多的興中會成員繼續在海外流亡,並在美國、倫敦等地宣傳革命及籌措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