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友愛德華七世的電報,李寧宇心情也稍稍的緩和了一些,但隨後還是回了一封電文給愛德華七世,說明了一些情況,比如遠東這次進入中東地區,並不是來侵略和吞並,隻是單純的結交中東國家,但誰想李寧宇的友好,卻招來了別人的子彈,所以這樣的羞辱,李寧宇必須要親手解決。
可以說李寧宇的電文,幾乎說出了所有的實情,但是在英國當局和哈米德二世的眼中,就不是那麼回事情了。
愛德華七世剛剛接位不久,再加上英國是君主立憲製國家,所以一些王公貴族紛紛向國會提出,要借這次機會,好好的敲打一下遠東集團,要知道遠東可以在亞洲稱霸,並不代表可以來中東地區撒野,這裏可是英國人的後花園,在說當時要不是英國人站在遠東這邊,南亞的戰役,遠東與法國勝負還不一定呢。
英國人這樣想問題,一點也不奇怪,但是他們忘記了一件事,如果沒有英國人的改投陣營,那麼遠東最多也就是陷入苦戰,最後的勝利者還不知道是誰,而遠東說不定現在已經打到了印度去了。
英國與遠東的分歧,跟奧斯曼帝國無關,但是英國人的態度很重要,所以兩國直接達成了共識,英國地中海艦隊與公海艦隊同時起錨前往亞丁灣地區,似乎準備圍堵遠東海上的運輸線。
隨後就連不信任海軍的哈米德二世,也緊跟其後的命令奧斯曼帝國海軍艦隊,從金角灣起航,準備配合英國人的動作。
其實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對於奧斯曼帝國當時在歐洲的擴張,起到了很多貢獻,1517年遠征北非地區,包括阿爾及利亞、埃及、希臘,當時奧斯曼帝國的國王阿齊茲,希望加強奧斯曼帝國海上的軍事力量,以及奧斯曼帝國對海外地區的控製力,並嚐試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規模希望是在英國、法國以後最大的海軍。
所以1886年的時候,英國巴羅船廠就開始建造奧斯曼帝國首艘潛艇,但經濟崩塌的奧斯曼帝國無法能支撐需要大量經費的海軍,接任者哈米德二世一直就不信任海軍,認為昂貴的海軍在當時的俄土戰爭中毫無用處,於是大部分戰艦鎖在金角灣內。
這次也是為了表麵上配合英國給遠東施壓,所以哈米德二世幹脆就將自己不看好的海軍,給派了出來,看起來一副支持英國,其實就是假惺惺的在作秀,不過暗中卻加大了在漢誌王國北線戰場的投入。
歐洲,一直是遠東情報最重視的區域之一,所以英國與奧斯曼的異動,李寧宇很快就知曉,這三隻艦隊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李寧宇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