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83年,李寧宇十歲離京之後,第一個給他幫助的人就是莫裏尼,但是李寧宇也給了莫裏尼想要的地位、金錢,兩人從某種角度算是等價交換,這次跟沙俄的關係必然破裂,所以李寧宇最少需要找一個強國做盟友。
五大帝國,法蘭西帝國跟遠東宣戰,並且遠東也要出兵越南,所以自然不可能成為盟友。
奧匈帝國,此時已經沒落了,加上和意大利的關係,不可能。
沙俄、英國,關係微妙中,隻有和德國衝突比較容易解決,所以李寧宇將他的橄欖枝拋給了德國,而李寧宇的中間人就是莫裏尼,在加上李寧宇和莫裏尼的關係,幾乎各國主要公使都知道,兩人也沒有什麼猶豫的了。
莫裏尼現在的辦公地點在天津內,25日一大早,遠東在天津的情報組,將李寧宇的電報交給了他,隨後莫裏尼就將這封電文轉給了德國柏林,此時時間已經來到了下午17點,李寧宇在指揮車中等待著德國方麵的回應。
因為此時李西華所指揮的遠東陸軍,已經在京津鐵路某個地方等待著聯軍的到來,所以如果德國方麵不抓緊時間的話,李西華的火炮,可不認識誰是德國人,誰是日本人,不過一切並不是隻有李寧宇一個人在著急,德國公使莫裏尼也著急。
德國方麵的意思很簡單,願意和遠東聯盟,不過遠東必須要保證三件事,第一:維護德國在華的利益;第二:在打敗聯軍之後,一起在非洲開疆拓土;第三:必須是宣布戰略同盟,並且迎娶路易絲公主,成為等國威廉二世的女婿。
德國威廉二世居住,一直來都是實行帝國主義,以顯示德國蒸蒸日上的國力,先後他積極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具有強烈軍國主義的色彩,他欲借殖民地擴張,為德國尋找一個太陽下的位置,一改以往俾斯麥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中心主義,自從俾斯麥離開之後,德國和英國的關係惡化,這與俾斯麥嚐當時與英國保持良好關係的政策背道而馳。
薩拉熱窩事件中,他得知好友的死訊大為震驚,甚至容許奧國以武力對付塞爾維亞,威廉二世滿懷擴張野心,但他有否發動戰爭,則難以有定論。
他的確希望德國變得強大,但他從未想過用一戰來實現這目標,但是薩拉熱窩事件到德國向俄國宣戰期間,威廉二世才明白大戰即將爆發,於是竭力爭取和平,然而,威廉二世的努力已晚,最後在部下的勸諭,下令總動員令。
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認為是是德國的戰爭,二戰是希特勒的戰爭,其實學過軍史的李寧宇認為,這個看法不公平,但威廉二世要為此負上個人責任,因為威廉二世在國內大力鼓吹軍國主義,支持德國軍事上全麵的擴張,令德國陷入軍事競賽,隨後難以駕馭,戰爭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