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列強如何去幫助日本,李寧宇管不著,不過如果小日本敢有不軌的企圖,李寧宇將會毫不留情的將他們再次打斷他們的第三條腿。
在甲午海戰中,遠東陸軍攻入東京,綁走了明治天皇,隨後又長期用白份養著他,現在的明智天皇基本上就是一個廢物,但是日本國內還是有很大一批右翼軍國主義分子,在甲午戰爭失敗後,繼續變態的認為如果不是遠東艦隊的偷襲,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是不會滅亡。
不過在甲午戰爭之後,遠東對日本已經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比如大量在日本的各口岸招工,將這些勞工分成兩批,第一批:直接就近送到冰雪寒冷的阿拉斯加州去采礦,另一批則是送到非洲。
其實在非洲的大陸上,最缺的是人,最不缺的也是人。
為何呢?
因為在非洲的各國列強人人的知道,挖礦中,挖鑽石最賺錢,但是很不幸的就是遠東控製的區域內,除了一般的金屬資源礦場,目前沒有一個鑽石礦,因為所有的鑽石都在非洲的南部,並且都控製在幾大列強的手中,著些都是他們在非洲的根本利益,並且也絕對不容許任何人染指。
每一顆鑽石曾深埋於地下數百萬年,隨後經過無數雙手、從非洲輾轉至印度、歐洲甚至更遠地方,直到最終被人買下,才結束了它漫長而艱辛的旅程,無論是美好的愛戀、激情和婚姻,還是冷酷的戰爭、悲劇和矛盾,恒久的鑽石象征了所有,而每顆鑽石都在講述它的故事……
十九世紀全球每年約產6千萬克拉鑽石,其中有95%都出自非洲,這些位於南非、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剛果、安哥拉和塞拉利昂的鑽石礦,每年的產值達到16億英鎊左右,1867年南非金伯利發現首批鑽石後,非洲的鑽石開采業就興起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遍布著大大小小的鑽石礦,這些礦雇工數百萬。
一顆鑽石的形成需要數百萬年的曆史,它在地表下90英裏甚至更深的地方,碳在特定的溫度和壓力下形成鑽石,火山噴發時的熔岩將鑽石帶至地表,並將鑽石藏於冷卻後形成的岩石中,岩石中的鑽石富集並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形成鑽石原生礦(也稱金伯利岩),含有鑽石的岩石在自然條件下風化,鑽石又會殘留在山坡、河流、海岸中,鑽石富集地帶形成礦床,稱為鑽石次生礦。
那些非洲礦工們,並不是賣力之後就有任何工錢,因為礦主隻會給他們一些食物,挖掘鑽石的過程很艱難,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許多礦工長途跋涉去找工作,然後在艱苦的環境中長時間、低報酬地出賣勞動力,非正規的礦場最大限度地剝削礦工,尋找“大鑽石”是礦場惟一的目的,礦場主用金錢引誘礦工尋找鑽石,但礦工的人身安全和權益得不到絲毫保障。
非正規礦場雇傭童工的問題由來已久,孩子們矮小的身材更有利於下到深井去采礦,隨後許多的非洲孩子成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既然大力發展鑽石業已成為非洲的支柱產業,但是在采礦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也影響了下遊居民的生活用水的水質,這讓原本就缺水的非洲更加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