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鬥的提議李寧宇並沒有立即給予否決,但是西班牙國內和各國駐西班牙大使卻統統站出來提出不同的異議,可能是因為阿方索十三世的身份是國王,也有可能是因為他的賭注似乎太大了,他們的賭注竟然是瑪麗亞,如果一旦李寧宇在決鬥中贏了,隻要他願意迎娶瑪麗亞,那麼李寧宇今後也就將會成為西班牙的太上皇。
其實這個世界著名的決鬥有很多,如果拒絕挑戰就會被認為是可恥的行為,名人受到挑戰的可能性比普通人大得多,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幾場決鬥,比如他他本人在和一個人的決鬥中受了致命傷,後者據傳是他妻子的情人,事後那個人被控在決鬥中作弊,但他還是娶了普希金的妻子,還當上了法國的大臣和參議院。
美國最有名的決鬥當屬著名聯邦黨人亞曆山大·漢密爾頓被時任美國副總統的阿龍·伯爾重傷,翌日身亡,而曆任美軍陸軍將軍、第七任美國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也以決鬥聞名,1806年5月30日他殺死了著名決鬥者,自己則留下了終生未愈的胸傷。
20歲的法國數學家埃瓦裏斯特·伽羅瓦在決鬥中身亡正是在他完成伽羅瓦理論的第二天。
加拿大的一起致命決鬥發生在1833年,英格蘭一起致命決鬥發生在1852年溫莎附近等等,不過李寧宇和阿方索十三世的決鬥采取的是擊劍,並非是使用手槍,但是李寧宇在和瑪利亞商量之後,還是拒絕了。
但是阿方索十三世卻不肯不休,同時還在四處大言不慚的宣言說李寧宇懼怕決鬥,根本就算不上男人,這讓他一聽之後十分火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時已經來到了1898年的1月中旬,在最後阿方索十三世的不斷挑釁下,李寧宇勉強答應下了這場,勝利毫無懸念的決鬥。
因為擊劍是屬於技巧運動,不是說誰的力量大就會厲害,但是也是需要一定的專項力量,擊劍的專項力量在於持劍手的手指、前臂和腿部、腳踝力量,像是手勁,這個是因人而異的事情,靈活的控製劍尖,作出任何的擊打和防守動作為準。
但是為了保證絕對的公平,李寧宇將賭注改成了單方麵的籌碼,如果李寧宇輸了,將會立即離開西班牙,從此再也不踏入西班牙境內一步,如果阿方索十三世輸了,就要跟李寧宇和瑪利亞道歉,因為他的猜想都是錯誤的,李寧宇和瑪利亞太後的關係,起碼在目前還是清清白白。
最後李寧宇還做出了兩點讓步,第一:他將綁住自己的一隻手;第二:李寧宇的進攻有距離限製,在這樣的消息宣布之後,頓時關於這次決鬥引起了無數人的注意。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劣勢之下,李寧宇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點讓性格剛強的阿方索十三世再也沒有了一點點脾氣,同時在決鬥的結束後,他還當著在場的所有人,這位年輕的小國王,鄭重的來到李寧宇的跟前鞠躬道歉,並且還懇求李寧宇收他為徒,因為其實在他的骨子裏,還是崇拜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