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豐島海戰(第二更)(2 / 2)

濟遠艦在接戰初始就有了傷亡,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管帶方伯謙立刻怯陣,沒有取得較大戰果就開始逃跑,濟遠艦全速向西撤退的時候日艦猛追,濟遠艦懸起白旗,日艦追近之後,濟遠艦又加掛日本海軍旗,就在這個時候懸掛英國國旗的高升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駛來。

日軍三艦見高升號與操江艦之後,立即以浪速艦攔截高升號,以秋津洲艦攔截操江艦,濟遠艦乘機西撤,但是日艦以時速高達22.5節的吉野號窮追濟遠艦不舍,濟遠艦拋下高升號而走,並發尾炮攻擊吉野號。

隨後濟遠艦駛抵威海,在北洋艦隊航海日誌中捏造戰果,而後丁汝昌誤報濟遠艦擊沉吉野號,而高升號運兵船被浪速擊沉,殉難者達七百餘人,操江艦也被俘虜,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隨後的幾天,各國又開始了大討論,清朝認為日本是不宣而戰,襲擊租用外輪違反國際法,而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報告,英國船載作戰人員,所做法符合戰時國際法,即可以根據需要予以攔截、檢查、俘獲甚至擊沉。

關鍵分歧在於雙方對開戰問題的觀點不一致,清朝認為,在沒有正式宣戰之前則不為開戰狀態,應遵循國際法中關於中立國船隻保護規定,而日方認為,既然爆發軍事衝突,即適用戰時國際法,而且高升號運載是交戰國的軍隊,屬於敵對行為,所以不應作為中立國船對待。

清政府希望借高升號事件將英國拖入戰爭,而英國政府考慮自身利益,所以在英國朝野一度抗議聲後,轉而支持日方立場,此外,日方的公關也對英國輿論起了不小的影響,豐島海戰的疑點不在於單純的高升號事件,事實上,由於此次海戰是雙方承認的甲午戰爭開始的起點。

那麼,究竟是哪一方先不宣而戰的成為了問題的關鍵,如果清軍首先開炮,那麼即使之後日方對高升號、操江號的措施過當,清朝的立場也難以穩固,而如果是日方首先開炮,那麼不但不宣而戰的責任在於日方,而且一係列事件被視為蓄謀也無可駁辯其可能性,如果責任在於日方,那麼即使對高升號的做法符合戰時國際法,也難以維係其自身行為的正當性。

然而,由於沒有第三方的證言,所以也許永遠無法知道開戰的時刻事件發生的順序,隻有新的證據出現,才可能真正了解這一係列悲劇的曆史真相。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遠東海軍基地,李寧宇站在會場上開始了一係列的任命之後,說出了最後的一句話道:“列強之間打交道,論勢!不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