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像是現代小提琴應有的款式。
這似乎是一把仿斯特拉迪瓦小提琴斯式琴。
“好古典的琴。”我歎了一聲,“琴是好琴,可我不知道《卡農》的簡譜和旋律。這琴,我拉不來。謝謝你了,老先生。”
“我可以教你。”老人的聲音悠悠地傳來,充滿了輕快與和藹,“《卡農》是一首有魔力的曲子。每個人的經曆不同,性格各異,所以每個人對卡農的感覺都有自己的領悟。那就像是傾聽一個個故事,就像是經曆那段段往事。”
“來,試試拉動你的琴弦。小提琴是最優雅的皇後,當你優雅的拉著小提琴,它傳出悠揚的聲音是你心靈的共鳴,你會找到你的阿瓦隆的,孩子。”
我緩緩地握住了琴弓,掂量了掂量琴弓的重量,保持弓毛接觸弦的密度,右手臂肘部抬升,將力傳到弓子上並作用於弦上,弓杆在手上呈一個斜線:食指在第二關節左右,中指在第一和第二關節之間,無名指基本上是貼在第一關節的地方,小指則是放在指尖上.除了拇指和小指的指尖肉墊觸及到琴弓外,其他手指指尖與第一關節前端肉墊均不必觸及琴弓的馬尾庫,同時,我讓右手的肩、肘、腕、指等關節保持柔韌度,調整到一定的角度,最後才發力,拉動琴弓,開始調試每一根弦的調。
小提琴有四根弦,我用琴弓分別撥動了八次,找準了大概的位置後,終於開始拉動琴弦,這是我第一次拉小提琴,僵硬而生澀。
空洞而不連貫的響音在我的手指尖涓涓流瀉而出。
還沒能夠拉一小節,老人就嗬嗬開口了:
“你的手型生澀了點,你的手指與手掌關節與指板平麵間隙過大,會造成手指難以跳速。拉琴時,右手拉琴,手指關節位於指板平麵之上,左臉下顎要微微貼緊琴身,琴身向身體內側轉入,左手手掌掌心要對著自己的臉按弦,孩子,你的手指非常修長而纖細靈活,是我見過的不多見的美麗手指,你有一雙非常適合拉小提琴的好手。”
“是這樣麼?”我按照老人的說法,重新調整了姿勢。
“不錯,不錯。你的悟性很好。不能更完美了。來,試著拉動琴弦,拉弓時慢慢找到一個適合你的平衡點……,d調大卡農的和弦次序是d|a|bm|#fm|g|d|g|a,特別注意#fm和弦時食指按住四弦四品,中無小三指按三二一弦五品……”
老人耐心而不厭其煩地替我講解著拉小提琴時的姿勢、音調與和弦方式,隻言片語式的講解,卻總能夠點到為止,讓我頗為受益。
雖然是第一次拉小提琴,但是或許是因為我目不能視的緣故,我對小提琴琴弦的震動與音節的變動卻變得無比敏感起來,任何一個細小的琴音小調我都能夠比較輕鬆地捕捉到,音韻的升降與節奏也能夠非常順心地上手。
卡農是重複的曲式,曲式特點是間隔數個音節後不斷地重複一段樂曲,是最容易上手的入門曲式。不到10分鍾,我已經能夠憑借著樂感手臂的重複性記憶演奏一段極其緩慢的D大調卡農。
起初我演奏比較生疏與艱澀,在幾根弦的來回跳轉時會出現一定時間的間斷,但是,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我拉動琴弓的速度卻在慢慢提升,熟練程度也在迅速地提高。
一曲完整的《帕赫貝爾卡農》由此從我的手指尖緩緩滑出。卡農,是美國航天局旅行者號承載著送向外太空的樂曲,是人類音樂的最高成就。
“感覺怎樣?”老人問我道。
“開始有感覺了……但是和先生您差太遠。不論是熟練程度還是心境。”我回想著老人演奏時的那種沉穩感覺,無奈歎了口氣。
“歎什麼氣啊,孩子。你已經做得非常成功了。看得出來在弦樂領域,你還是個剛入門的新手,全世界又能有多少人有你這樣的天賦呢?我可以放心地打包票,當有一天你不再需要你的眼睛了,你將會是最傑出的的小提琴手。”
眼睛……
說到眼睛,我嘴角泛起了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