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
作者:王瑞良
降落傘是一種航空工具,它利用空氣浮力能對抗地心引力的原理,使人員和物體從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麵。從第一具降落傘問世至今,雖然不過兩百多年的曆史,有關它的傳說卻是很早就有了。
降落傘的誕生
相傳在上古時代,有一個叫舜的人,幼年喪母,其父又娶了後妻並生一子,從此,舜便遭到其父和後母的忌恨,他們欲在舜爬上糧倉頂部進行維修時,放火點燃糧倉將其燒死。舜看到糧倉起火,無法從高處下去,便急中生智,手持兩頂鬥笠,像小鳥張開翅膀一樣,從倉頂縱身跳下。雖然糧倉很高,但他從地上爬起來時,竟毫發未損。這個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說明早在數千年前,人們對降落傘的原理就有了認識。
到了明朝,一些雜技藝人站在高處,手握兩把特製的雨傘往下跳,創造了一個新的表演節目——跳傘。這個節目後來傳到東南亞和歐洲一些國家,人們從高聳的教堂,宮殿或寶塔的頂上往下跳,以此作為遊戲和消遣的一種方式。
18世紀30年代,隨著氫氣球的出現,人們開始研究一種原始的降落傘。它的結構比較簡單,傘衣是一塊圓形布,傘衣頂部沒有排氣口,通過4根繩子上連傘衣4個角,下連人體。為了檢驗這種降落傘的可靠性,人們進行了多種試驗,發現它的最大問題是穩定性差,下降時搖擺不定,就像蕩秋千似的,使人無法安全著陸。究其原因,一是下降時傘衣周圍的氣流猛烈分離,使傘衣上的壓力分布不均,相差懸殊,因此出現左搖有擺,就像反扣的飯碗在水中下降一樣。二是傘衣的形狀不合適。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設計師們在傘衣頂部開了一個排氣口,有了排氣口,跳傘員易於操縱,相應控製了降落傘的搖擺;同時又研製出一些具有較大穩定性的降落傘結構。到18世紀末,歐洲一個叫裏諾曼的人,將此發明正式命名為降落傘。然而,由於當時對這種救生工具的需求不迫切,加之有些人對它的可靠性有懷疑,降落傘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而真正受到重視,還是在飛機出現以後。
早期的飛機安全性比較差,為了飛行員的生命安全,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救生工具——救生傘。1911年,俄國人考傑尼科夫設計的飛機降落傘應運而生。它對過去的降落傘作了較大改進,如將傘衣首次放進傘包,傘包固定在人身上,保證了從任何位置跳傘時,傘衣均能打開。同年,意大利人皮諾對降落傘的構造作了重大改進,提出利用附加的引導傘拉出主傘傘衣的辦法,並在實踐中證明這種辦法的效果良好,從此引導傘開始被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