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年代久遠,土質層也漸漸沉積下來,變得十分堅硬,我們隻能拔出傘兵刀,現在地上撬鬆了表麵的土質層,又利用工兵鏟往下鏟土,往下淺挖了半米,便能看到,這下麵的土壤顏色,與表麵明顯不同,像是三色土。
陳芸拿匕首撬起了一點土壤,湊到鼻尖嗅了嗅,然後對我們說道,“熱帶雨林最不缺少的就是蛇蟲鼠蟻,看來古夜郎人建造城池的時候也想到了這一點,害怕牆體會被毒蟲蛀空,所以才挖了壕溝,在外牆地下埋入土了許多驅蟲的秘藥,居然可以維持千年不散,這些土壤的成分還真是不簡單。”
我說這並不奇怪,古夜郎位居東南亞雨林,常年和毒蟲蛇蟻打交道,對於驅蟲的手段,研究得自然會比漢人更加透徹,不要忘記這些野人是懂得養蠱的……
說到這兒,我不動聲色地瞅了阿黎一眼,見她沒什麼表示,才繼續說道,“古時候生產力不高,類似這種規模的城池,怕是得傾盡全國的財力物力方能打造出來,那年頭沒聽說有豆腐渣工程這一類的說法,鑄造城牆的工程師莫不兢兢業業,這防蟲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隻是我覺著奇怪,這麼大規模的城池,為何看不見護城河?”
古代修建城池的原因並非是為了商業化,意義主要有兩個,一是為了方便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和控製:其次是為了防止帝國入侵,修建城牆的意義也在這裏。
一座規模如此龐大的城池,放在古代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古夜郎沒有什麼工事遺留下來,唯一的城池就是夜郎王宮大殿所在,如此重要的地方,防禦工事必然是重中之重,何以兩個水渠都看不到?
而且這城牆雖然一路到拐,幾乎一眼望不到頭,卻並非固若金湯,鐵桶一塊,城牆下有著無數個“小孔”,高度大約兩米左右,寬度則有半米,可供葛壯這樣的大胖子行走,這就更加令人不解了。
古時候的城牆屬於防禦工程,一般來說,正經出入的大門隻有東南西北四扇,我從沒聽人說過有誰會在城牆上“鑿眼”,以此來方便居民進出的,這等於直接把城池暴露給敵人。
陳芸分析道,“古夜郎王朝山高險峻,位於這窮山曠野之中,秦國的手腳伸不到這麼長,或許在軍事上無法對他們構成威脅。”
我說不對,如果修建城牆不是為了打仗,那這城牆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不如推到了,豈不是更加方便通行?
葛壯笑道,“萬一古代大戰的都是巨人,兩米高的城門鑽不進去呢?”我說你就胡扯吧,古人大多營養不良,超過一米八的人少之又少,所謂七尺男兒,換算成現在的標準,也不過就是一米六左右的身高罷了,東南亞這邊的人種身高更矮,普遍沒有超過一米七的,兩米高的通道綽綽有餘。
陳芸說我也覺得費解,或許是風俗不同吧,走,進去看看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