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恐怖——對生命的敬畏(1 / 1)

人一生下來,就有了恐怖的感知,恐懼感是與生俱來的。在小的時候,總是有那麼多讓人恐怖的事,一個小故事、一個電影,都能留下終身難忘的記憶。

那麼,什麼是恐怖呢,僅僅是害怕嗎?還是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記得小時候,越是讓人害怕的東西,越想聽,長大了,這種感覺卻越來越少。所以,迷戀上了恐怖片,而看恐怖片的目的,就是想重溫那種令人顫栗的感覺。

我始終不太明白,人為什麼喜歡恐怖的東西(可能也有人不喜歡)。或許就象有的人喜歡吃辣,被辣到其實是一種痛苦的感覺(小孩子就很少有喜歡吃辣的),但奇怪的是,這種感覺卻能讓人迷戀。

恐怖和疼痛一樣,都是人自身一種本能,是人類自身的預警係統,缺少這個係統,將是非常危險的。

恐怖是在人的內心裏埋藏著的,對生命的最深的敬畏和關懷。

不是嗎?所有成功的恐怖作品,其恐怖的效果最終都是通過表現對人的生命的損害來達到的,哪一部都不例外。如果不是這樣,恐怖就無從談起。如果一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汽車殺手,專門用各種殘酷手段來“殘害”汽車,將汽車開膛拆骨,死無完屍……你會覺得恐怖嗎?

恐怖作品會讓你感到對生命的敬畏,這就是它的意義吧。

有這樣的兩個真實的事件,真的讓人感到很恐怖。

兩件事有一定的相同點,都在地方報紙上刊登過。一件說的是一個男孩,他天生沒有痛覺,醫生說他能活到二十歲都是奇跡,為什麼呢?

因為沒有痛覺,他會受到常人意想不到的危害,他會有了任何傷痛都無知覺。他會把一杯滾開的水一下子喝進去,他有時咬石子兒,咬得牙齒崩碎滿嘴是血……最可怕的是:他從小就喜歡啃手指,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將幾隻手指啃掉一半。

另一件事是一個女孩,相同的是也沒有痛覺,她的腳受傷,已經露出骨頭,還在到處亂跑……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我沒有痛覺,我也會很好地保護自己。但是,這兩個孩子是從小就沒有痛覺的,他們不知痛疼為何物,他們心裏沒有恐懼,就不懂得對生命的愛惜。

這是不是最恐怖的事?

為恐怖的東西找到這麼多理由,因此我也寫起恐怖小說來了,隻是,我是帶著嚴肅的態度來寫的,你們大可以把這篇作品看做是嚴肅小說。

關於恐怖作品,我看過的印象最深的一個是小時候看過的電影《畫皮》,嚇得半夜做夢,全是那個被鬼迷惑的人在黑暗的樓梯上走的情景。《閃靈》也相當不錯,因為它不單是在製造恐怖的氣氛,而是告訴人們一個“魔由心生”的道理。還有一部能讓我感到恐怖的電影,就是《七月十四》:七個不懂事的孩子發誓,要年年的七月十四聚會,“不來就死,死也要來。”但他們並沒有遵守這個毒誓,結果他們以各種令人恐怖的方式死了,隻剩下一個人,在苦苦尋找答案。這部電影,直令人看後不敢隨意發誓。

也許,中國人拍的電影,才更能讓中國人產生共鳴。

恐怖片和恐怖故事看多了,越來越覺得淡而無味,好作品實在太少,有的恐怖作品,總愛拿些沒完沒了的小怪事來嚇人,卻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內核,讓人沉悶得要睡著。

一部作品想讓人產生恐懼,也簡單,也很難,我看過的讓我感到恐怖的作品,往往都是很短的,比如流傳在美國關於預感的故事:羅茲&8226;德蓀小姐因為夢到靈車,而在電梯事故中幸免一死。還有那個猴爪的故事,也是相當地瘮人。

再說說對鬼神的看法:鬼,從來沒有人能證實它的存在,但奇怪的是你明明知道不存在,卻依然會感到害怕。鬼隻是人們心中恐懼的產物,是人在心裏創造出來的。正如人們為了數學研究,創造了根本不存在的負數,鬼,可以說成是生命的負數吧。

負數的發明,使人類的數學發展達到一個新高峰。鬼神的出現,使人類情感的表現,達到一個過去無法企及的深處。無論是《西遊記》《李慧娘》、《牡丹亭》,還是《聊齋誌異》,人類的感情和精神已經延伸到生命之外。

當你被《人鬼情未了》中主人公的愛情深深打動,當你看到《香港第一凶宅》中,那可憐的小女孩為媽媽撫平心靈創傷,而感動得要流淚時,你還要問鬼神的存在的意義嗎?

有一個少年時代看過的小故事,是最讓我感到恐怖的:故事的主人公——姑且叫他小張吧。

小張一個人在屋裏睡覺,他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在一大片水中遊泳,他遊著遊著,嗆了幾口水,體力不支,慢慢沉入到水中,被淹死了。

第二天,別人發現他真的死了。

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故事,而是一個智力問題,請你回答:這個故事中有一個很大的漏洞,你能找到嗎?

當你看完了本書,一定會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