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談古論今
作者:盧一凡
摘 要: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門下十哲、七十二賢人,他們參與孔子思想、生活的方方麵麵,對孔子思想的記錄和傳承起了很大作用,是儒家思想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子路在《論語》中與老師頻頻互動,是不可忽視的角色,孔子對其性格養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以《論語》為主要文本,從中探究孔子對子路的教育和影響。
關鍵詞:子路 修身 英武 理政
一、引言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開篇寫道:“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厓伯牛,仲弓。政事:厓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遊,子夏。師也辟,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在《論語》中,子路的名字出現了50次,幾乎是“出鏡率”最高的一位弟子,《論語》塑造的子路形象,可謂性格尤為鮮明又頗為複雜的典型,這是一位值得探討的曆史人物。可是,傳統的論斷、偏見似乎把其性格形象主觀化了,使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單一性,因而有必要重新審視之。
曆代有很多關於子路的記載,其中給人們最深刻印象的恐怕是他“性鄙,好勇力,誌伉直”,他曾“陵暴孔子”,粗魯野蠻、毫無斯文;可在孔子用“禮”的引導之下,子路心悅誠服地“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最終在孔子的教育下成為一個有勇有謀的理政能手。由此可見,孔子在子路的進步背後起了巨大作用。
二、修身教育
孔子對子路的教育,首先在修身。“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個人安身立命的信條。在儒家的思想體係中,修身是為政之本,所以在孔子對子路的教育中,修身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士是當時社會最為活躍的一個階層,小到大夫家臣,大到諸侯卿相,是官僚隊伍重要的組成成分,所以,學會做士是從政的基礎。《論語·子路》中記載: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可在同一章裏,孔子對子貢提出的同一個問題卻有不同的回答: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對子路和子貢同樣的問題給出不同回答,原因在於子路和子貢的性格不同,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現。在朱熹看來,切切、偲偲、怡怡這些細膩的情感正是子貢所缺少的。子路性格率直、為人勇武,卻也因此容易闖禍,所以孔子告誡他要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在兄弟義氣這方麵,孔子又擔心他看重得過了頭,所以做出了如上的回答,可見孔子對其關懷之深。
學會做一個“士”,下一步就是成為一個君子。君子是春秋時期對為官或品德高尚之人的稱呼,因而,“君子”成為了士階層所追求的目標。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君子,《論語·憲問》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子路勇武好勝,甚至曾“陵暴”孔子,可見敬是其所難。故子路問君子,孔子以“修己以敬”告之,希望他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子路以為這第一個要求未免太低,故又以“如斯而已乎”為問。孔子答以“修己以安人”,子路仍覺得不夠,又問,孔子乃答以“修己以安百姓”——君子的最高境界。這段對話中孔子要求子路加強個人品德修養,認真嚴肅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使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再次強調修身的重要性。值得重視的是,孔子還提出了“修己以安百姓”這樣的要求,雖然要求極高,連堯舜都未能達到,但是這說明了孔子對子路理政方麵給予了厚望,認為他有理政的能力。
三、英武教育
子路就像南山之竹,挺直、堅利,《說苑》說他“鼓瑟,有北鄙殺伐之音”,他對自己的勇武非常自負。可以說子路“成也英武,敗也英武”,他因英武而聞名,也因此惹禍,所以孔子多次就此對子路進行教育,《論語·述而》篇這樣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