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瓦爾澤早期小說中的作家形象
文學研究
作者:李燁
摘 要:作家形象是德國作家馬丁·瓦爾澤早期小說創作中的一個重要主題。《菲利普斯堡的婚事》中的作家克拉夫是不順從主義者,《時間過半》中的詩人迪克沃充當了公眾的警告者,《獨角獸》中的安塞爾姆像妓女一樣出賣了作家的良心。瓦爾澤早期小說通過塑造這三個別具特色的作家形象,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特殊的政治、經濟和曆史背景對作家命運的深刻影響,進而辛辣地諷刺和批判了聯邦德國50年代的社會弊端。
關鍵詞:馬丁·瓦爾澤 作家形象 聯邦德國 《菲利普斯堡的婚事》 《時間過半》 《獨角獸》
★基金項目:本文係“中國政法大學青年教師學術創新團隊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 1927— )是德國當代著名作家、文學理論家和雜文家,曾獲聯邦德國格奧爾格·畢希納獎和德國政府頒發的大十字功勳獎章等27個獎項。瓦爾澤年逾八旬依然筆耕不輟,目前共創作了二十幾部長篇小說和一定數量的中短篇小說、戲劇、散文、評論、隨筆等。德國社會曆史政治問題、愛情婚姻、宗教哲思是瓦爾澤創作中的重要主題。我國對瓦爾澤作品的了解始於20世紀80年代馬仁惠翻譯的小說《菲城婚事》。直到21世紀初,瓦爾澤研究在我國才取得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瓦爾澤的早期創作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色彩,晚期作品逐漸回歸古典、唯美、宗教和哲學思考。瓦爾澤的早期小說主要有《菲利普斯堡的婚事》和“克裏斯特萊茵三部曲”,即《時間過半》《獨角獸》《墜岩》三部長篇小說。作家這個主題貫穿於瓦爾澤的早期小說創作,日耳曼學者格奧爾格·埃根施維勒爾(Georg Eggenschwiler)認為,從小說《菲利普斯堡的婚事》到小說《墜岩》記錄了一個作家的發展經曆。①《菲》中有自由作家克拉夫;《菲》和《時》中都出現了詩人迪克沃;三部曲的主人公安塞爾姆·克裏斯特萊茵在《時間過半》中從推銷員做起,後來當上了廣告文字編輯;《獨角獸》中成為了簽約作家;到了《墜岩》中又成了療養所職工,最後墜岩身亡。
一、不順從主義者
小說《菲利普斯堡的婚事》(1957)是馬丁·瓦爾澤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曾獲聯邦德國赫爾曼·黑塞獎。繼德國作家沃爾夫岡·科彭(Wolfgang Koeppen,1906—1996)的小說三部曲②之後,《菲利普斯堡的婚事》當屬第一批以早期聯邦德國社會為創作題材的小說。③該小說通過菲利普斯堡市的幾樁婚事,用散點透視的敘事手法營造了一副聯邦德國50年代的現實圖景。在《菲》中,自由作家貝托爾德·克拉夫(Berthold Klaff)不僅是失敗的作家,生活中也一敗塗地。他當過記者卻沒有一部手稿得到出版,後來連國家劇院看門人的工作也沒能保全,父親和妻子失望地棄他而去。在菲利普斯堡的社會當中,克拉夫是局外人、邊緣人物和離群索居的人。他沒有像漢斯、本拉特或阿爾文那樣順從社會主流,他遠離社會,批判社會。在這個層麵上,作家克拉夫是小說《菲》中唯一的不順從主義者。
克拉夫是局外人。首先,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如漢斯、本拉特以及阿爾文,他們的發跡都具有投機色彩。漢斯是來自鄉下的大學生,到菲利普斯堡求職無果,憑借著與工廠主女兒的婚姻躋身菲利普斯堡上流社會。本拉特通過與權威藥學教授的女兒結婚當上了著名的婦科醫生。阿爾文和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的女兒結婚,企圖借此提升個人地位,實現創建政黨的野心。然而,克拉夫卻沒有投機鑽營,他堅持個性不願屈服,最後選擇了自殺。從克拉夫自殺後留下的日記手稿可知,“……成為另一種人的這種願望,會無疑地引誘我走上自殺之路……”(《菲》:247)第二,菲利普斯堡的大部分人都在不擇手段地追求金錢、地位和榮譽。海克·多恩(Heike Doane)認為,小說中隻有工人和資本家,沒有中產階級,突出強調了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④一方麵,特勞貝格大街是菲利普斯堡的工人聚居區,工人們投身戰後重建。費貝爾先生和他的兒子分別在貴金屬加工廠和車輛廠工作,為了賺錢蓋房,他們必須從早到晚辛勤勞動。二戰後的西德,即後來的聯邦德國,⑤被美英法三國占領,為了防止德國再次挑起戰爭,他們強迫聯邦德國大規模拆除工業機器。從貴金屬加工廠和車輛廠的繁忙工作可知,德國又重新開始了重工業生產。小說中建材貿易商店的裝卸工作經常持續到深夜,連大學生都在利用業餘時間生產黏合玻璃門窗的黏合劑。這是因為二戰後德國遭到了盟軍的大規模轟炸,地麵上的基礎設施受到嚴重損毀,房屋緊缺的狀況一直持續到50年代,建築材料也因此成為了緊俏商品。由上可見菲利普斯堡戰後百廢待興的繁忙景象。在這種背景下,作家克拉夫被清潔工費貝爾太太,即克拉夫的女房東,視作“……沒有教養,而且行動詭異,此外還好逸惡勞”(《菲》:11)。
自由作家克拉夫潛心文學創作,工人則不得不麵對勞碌而又窘迫的現實生活,工人與作家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因此,生活在工人區的克拉夫自然會被別人當做另類。另一方麵,居住在別墅區的工廠主作為戰後的新興貴族享受著奢侈豪華的生活,他們經常在自家別墅或者奢侈娛樂場所舉辦社交派對,⑥借此結交名流、炫耀資財,具有暴發戶心態。漢斯向其嶽父——工廠主福克曼先生——推薦克拉夫到出版社工作,福克曼斷然拒絕了克拉夫:
“克拉夫先生是個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必要性一竅不通。克拉夫先生充其量隻能將令他感動和令他痛苦的事情表述出來。這是上帝賜予他的,可是,這樣一個離群索居的人,他恐怕根本不具備對一個可以實現的、更美好的社會狀況的切實的想象力,因此這種人不適合做一個評論家……”(《菲》:73)
資本家的目標是追求剩餘價值最大化,自然不會聘用一個無法創造經濟價值的自由作家。可見,無論在工人還是工廠主那裏克拉夫的作家存在都無法獲得認可,因為整個菲利普斯堡社會都受到金錢主義和功利思想的影響。
正因為克拉夫是局外人,他就能夠以置身事外的姿態批判地觀察社會和世界。第一,克拉夫創作的廣播劇《富翁的外套》講述了一個富翁為了逃避冤家對頭的蓄意謀殺,熱情款待了一名乞丐並讓乞丐坐上他的轎子穿著他的華貴衣服回家,乞丐成為了富翁的替罪羊被殺害,而富翁則逃之夭夭。這部廣播劇諷刺和批判了富翁極端自私自利的無恥行為。第二,從克拉夫的日記可知,克拉夫在擔任國家劇院看門人期間,意識到了劇院經理毛圖齊烏斯博士深受納粹思想影響。“……他幾乎每天都講:德國是歐洲的心髒,祖國的興旺始於寫字台。”(《菲》:238)這顯然體現了納粹的生存空間理論。毛圖齊烏斯博士還在啤酒館裏發表了煽動性的黨派競選演說,滿篇都是納粹詞彙,如“無情的精神上的武裝鬥爭,在萬能的上帝的愛心的庇護下,將要把勝利降落在我們的旗幟上”(《菲》:245),“在精神上武裝起來”(同上),“硬碰硬”(同上)。希特勒也是在啤酒館裏發表煽動性演說,因此,毛圖齊烏斯博士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射了希特勒。毛圖齊烏斯博士代表了戰後潛藏於文藝機構高層中的一部分納粹殘餘分子,納粹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他們不僅具有較高的受教育水平,是知識界的精英分子,鑒於國家劇院的巨大影響力,他們對社會的危害也是可以預見的。第三,在50年代日益加劇的東西方冷戰對峙的局勢下,克拉夫預感到了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潛在危險。50年代,聯邦德國先後加入了歐洲煤鋼聯營、歐洲防衛共同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逐步恢複了重工業生產並且完成了重建軍備,例如小說中費貝爾太太的一個侄子就當上了坦克兵效力於聯邦德國國防軍,母親們還讓孩子去撿拾廢銅爛鐵賣錢,這些廢物經過外貿商人的幾重轉手又成了製造武器的原材料。盡管克拉夫意識到了世界兩大陣營——東方共產主義陣營和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之間一觸即發的緊張對峙態勢,但是克拉夫並沒有在東西方之間做出表態和選擇,他也沒有“參與其中”(Mitma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