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開始決戰(1 / 2)

最後的決戰要開始了,童貫把軍隊的整個指揮權全部交給了吳熙,因為他想看看吳熙是用什麼樣的戰術保存有生力量,而且還能大規模的殺傷敵人的。

所以,整個軍隊的聲音消失了,現在隻剩下吳熙一個聲音了,所以也就沒了分歧,自上而下擰成了一股繩,全力配合主帥拿下方臘,好回家趕個年尾巴。

吳熙自從來到宋朝之後,才發現自己在後所謂的史學家的講壇上被騙的好慘,明明是怕死的首領,卻爭著搶著要上前線,明明是孱弱的軍隊,殺起敵人來,都是奮不顧身的向前衝,從來都沒有看到過潰逃的兵士,隻有戰死沙場的軍官,黃沙掩埋忠骨,也不選苟且偷生,背一輩子的罵名。

其實仔細想想就能明白,那些所謂的史學家純粹就是放屁,因為,宋人道德綁架相當的嚴重,是一個以道德高低衡量一個人的時代,怎麼可能孱弱的像一群羊?

這都是人雲亦雲的結果,不見得他對曆史有多少了解,隻是參照了別人的意見,然後就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大放厥詞。

吳熙自從見到童貫之後,還覺得他對曆史有一個特別大的誤會,或者說是慣性思維的結果,那就是忠臣和奸臣的理解。

其實這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忠臣,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奸臣。

他們默契的把皇權關在了籠子裏,來為自己的利益在朝堂上博弈,勝利的一方將獲得好處,失敗的一方不見得能丟掉性命,隻是暫時的失意而已。

但是,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大宋牢靠的基礎上的,他們不會傻到把他們博弈的平台拆毀,失去觀眾的博弈必定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忠奸之分隻是利益的不同,導致陣營不同,意見上有分歧而已,一旦分歧達成一致,那就是利益均衡的時候,皇帝好像一個裁判,權衡兩頭的利弊,看哪一頭比較符合自己的利益,然後理所當然的支持哪一方,然後使些小手段,讓他們達到政治上的平衡,這就夠了。

所以說童貫是奸臣沒錯,但是他是現在皇帝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的,所以說相對人不同的時候,他的身份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參知政事和樞密使本身就是皇帝為了限製宰相的權限過大而分出來的兩個重要職位,這兩個職位本身就是為了製衡宰相而生的,所以童貫其實就是皇帝找平衡所衍生出來的職位。

這麼看下來的話,關於忠奸就一目了然了。

劉子山和韓世忠各自帶領著各自的前鋒營從兩個方向開始進攻幫源山,由於有二狗子和馮六前期做出的努力,淮陽軍進攻起來遊刃有餘,如魚得水,反觀韓世忠這邊的進度顯得非常緩慢,不過也是一邊倒的局勢,隻是戰爭損耗遠遠大於淮陽軍這邊。

這其實就是兩種戰法最直觀的呈現在了童貫的麵前。

這也是吳熙有意而為之的事情,就是讓他看清現在打仗已經過了逞英雄的年代了,遠程攻擊的效率和對自己人的保護上遠遠的好過傳統的戰法,但是童貫卻有不同的看法。

其實吳熙的箭陣和火藥彈成批次的密集發射出去的時候,童貫就知道這仗打的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充其量就是最大的限度的消耗敵人的生力軍,然後派出精銳成群結隊的收割戰果,充分利用敵人沒有弓箭陣地和戰馬衝鋒這個漏洞,把遊擊戰發揮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這就是吳熙的戰法,一點兒看頭都沒有,卻處處透漏出指揮。

那就是他們事先踩點,弄清楚敵人的虛實之後,再作戰室不停的推演,直到找到一種適合自己人打的戰術,然後嚴格執行就行了。

整個戰鬥的過程枯燥乏味,就連吳熙都沒有多少興趣看下去,因為在沙盤上他們已經戰鬥過很多次了。

但是,戰場永遠不會朝你的既定目標發展,那麼這個時候所有的戰略性方式全部展現完畢之後,就要比拚將士的個人素質了,很顯然,吳熙手下有一幫很能打硬仗的將士,這也是他能放手讓他們自主主宰戰場的原因。

有時候將士在戰場上有自己的見解和理解,這個時候,將主橫插一嘴,往往會打亂他們的部署,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這就是吳熙一直笑眯眯的看,從來都不插嘴的原因。

“你想過沒有,就你這麼打下去,會讓整個軍隊的戰鬥力和戰場生存的能力都給慢慢的消磨殆盡的,人一旦產生了依賴性,身體的機能就會下降的很厲害,進而導致戰士們的技戰術水平不停的下降,全部成為了機械操作的流水線作業員工,這樣一來,才真正是大宋朝的末日,也是名將終結時代的到來,局部搞一搞還行,不建議全部變成這樣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