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九章 新朝新氣象(2 / 3)

縣丞為縣的次官,職比郡丞,銅印黃綬、秩四百石。

縣尉掌治安、捕盜之事,職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縣丞。

主吏掾,縣令屬吏,主管群吏進退。

令史,管理文書檔案。

獄掾,縣獄的典獄長。

文無害,所謂公平吏,掌巡查監獄,複查案卷,以防止冤獄。

廄騶,掌一縣車馬之政。

倉吏,縣庫的長官。

獄吏,縣獄的獄卒。

縣以下置鄉,鄉以下置亭,亭以下置裏。這些都是以宗族為核心的最基層管理機構,包括三老,有秩(管理大鄉),嗇夫(管理小鄉)。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裏,裏設裏長。

三老。一鄉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謂孝悌仁義之家可以申報郡縣予以表彰,並可以推薦優良子弟出任郡縣吏。

有秩,嗇夫。人口達五千人的鄉,由郡指派一人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鄉,由縣指派一人為嗇夫。兩者職責相同,都是調解鄰裏糾紛、幫助政府收取賦稅、安排徭役。

遊徼,為徭役的一種,掌巡察地方、緝捕盜賊。

亭長,也是徭役的一種,職同嗇夫。亭長之屬為亭父、求盜兩卒,前者負責本亭保潔、後者負責追逐盜賊。

通過這些機構的設施才形成了一整套的由上至下的嚴密的管理網絡,使得國君的意誌自上至下貫徹到底,形成了中央集權製的政體。

由於之前的準備充分,新政推行如同水到渠成一般的順利。大秦高官也由此正式職爵分開。之前的大秦官員爵位就是職位,爵位是世襲的也就意味著職位也是世襲,這就讓很多有才華的平民無法進入中高層官員的行列,無法為朝廷效力。而高官世襲時間一久就會讓各種利益關係幹擾朝政,影響國家的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新政就是為了打破這個僵局,營造一種能者上庸者下的氛圍。當然,願望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時代不可能完全實現,家國天下嘛,是人就有私心但改總比不改強。

為了讓大秦百姓始終保持拚搏進去的精神,蒙義保留了軍功授爵的製度,這也給了眾多平民子弟一個走入朝堂的機會。大秦的強勢崛起已經引起了諸侯的猜忌,士子不得入秦就是諸侯封鎖大秦的第一步。人才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其來源不外是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兩種,既然外部引進受阻,那就注重內部培養,進學館和智武堂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設的。

佩:身上的玉飾,綬:用來懸掛印佩的絲織帶子。佩綬說白了就是文武官員官袍前後麵腰帶一下佩戴的絲織帶子,類似於圍裙似的那個玩意,目的用以區分官職大小地位尊卑。當然這個圍裙很貴的,因為上麵不僅有絲絛還有珠玉相稱,而且顏色款式不盡相同。

佩綬製度在華夏衣冠裏為等級尊卑的一種顯著特征。商周綬帶的前麵掛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的韍(蔽膝),春秋戰國時廢去韍佩,改為係縌 [nì],以方便行動。佩縌就是結綬於縌,意即在佩玉的帶紐上結彩組,與綬相連。“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組是官印上的絛帶。

平時官員在袍服外要佩掛組綬,並隨身攜帶官印。綬的係結方式通常是打成一個大回環,然後下麵係印章。印裝於腰間的鞶[pán]囊中,係於綬的一端,垂於外邊,綬的另一端垂於身後。故稱印綬。綬的織紋、色彩及寬窄長短都跟官階相對應。例如公、侯、將軍紫綬,也就是說這一類的高官的佩綬是紫色為主地。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這就是說九卿的佩綬是青色地,以此類推。

大秦尚黑,上至國君下到公卿全是一身黑,所以這佩綬就尤其重要了。不僅能顯示地位尊卑職務高低而且看起來五顏六色,珠光寶氣,走起來環佩叮當瀟灑飄逸盡顯大秦公卿的氣度。

西垂宮前殿內換上新佩綬的眾公卿相互道賀,最令人羨慕的就是金印紫綬的丞相厲陽和太尉王捷,然後是銀印青綬的張固、厲顯和史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