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文學習中應充分尊重讀書的地位(1 / 1)

教學園地

作者:趙生秀

從新課改目標的思路和要求來看,學習過程中每個環節的順利進行都與讀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語文學習的全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是顯性讀書價值或是隱性讀書價值的最好體現。積累語言文字需要讀書,切實可感的情感體驗需要讀書,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需要讀書,寫作實踐的有效進行需要讀書,甚至科學的價值觀的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溫文爾雅的修養的形成都需要讀書。讀書貫徹在語文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甚至每一個細節。

偶爾看過曆年來各省的高考滿分作文,最明顯的感觸是這些學生的考場作文中洋溢著一種濃鬱的文人之靈氣,這種靈氣得益於大量的閱讀。記得一篇名為《赤兔之死》的高考滿分作文,作者以熟諳的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凸顯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並抒寫了人生當擇善而從、唯誠信是瞻的誌向,使文章主題立意更上層樓。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通篇遣用純熟的古白話,明白曉暢,文采飛揚,老到的語言功夫使眾多考生無法望其項背,也令閱卷教師讚歎不已。這種水平的達到必定是建立在廣泛深刻的閱讀之上的。

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同樣與讀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語文運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極其需要從讀書中提取思想精華,涵泳情味,提升品位,成就高尚的情操。可想而知,一個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有突出的口語交際能力,展示與外界溝通的才華;不可能寫出切實可行的評價報告,表述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可能享受到來自作品的各種感動,著實產生情感體驗;不可能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科學的價值觀,進而達到較高的人生境界。中國曆史上名垂青史的名士莫不是以讀書作為提升人生境界的有效途徑。戰國之屈原,盛唐之李杜,宋之蘇辛,元朝之王實甫、關漢卿,清之曹雪芹,正因為艱苦卓絕的讀書經曆成就了千古之輝煌。在當代最有力的典型就是餘秋雨大師。近年來,大學生不重視讀書,甚至就讀於中文係的學生也不大把閱讀當做要務來抓,求職過程及就業後麵對的尷尬是可想而知的。而語文教學就承擔了凸顯讀書價值的重要任務。

最為突出的是在寫作實踐中最能品出讀書積累的情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中學生寫作也應以一定的閱讀積累為前提。語言文字的占有量,文字表達功能,理論知識水平,寫作技巧均來自於廣泛的讀書。之後才可以寫出好文章,閱讀積累的情味也會在筆墨耕耘中仔細品味出來。所謂下筆千言,一揮而就。有了閱讀積累的好前提,語言不會枯燥乏味,材料不會單一空洞,情節不會呆滯無趣,結構不會千頭萬緒,思想不會淺薄低俗。整篇文章會洋溢著一股涓涓才氣,會讓作者在筆耕中切實感受到一種激情被釋放的興味盎然,一種才華被展示的衝動,一種與社會與人生與周圍世界無所顧忌平等交流的成功,一種人格被升華的高尚,自然而然流落筆端,整個過程會讓你品出一種自我心靈對話的自由與愜意。如果沒有紮實的閱讀積累,很難享受到寫作過程中的以上情味。

語文教學中如果忽略了讀書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會造成語文學習乃至其他學科學習方麵的遺憾。近年來高考語文試卷,離語文課本越來越遠,這是因為語文能力的高低根本上應表現為能否很好地運用語言,即能否真正提高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而能力提高的關鍵在於積累,而積累的根本途徑在於大量的閱讀。從小學到高中的24本語文課本是無法完成積累任務的。這當然不是說語文課不重要,語文課承擔著重要的激發興趣、提高技能、指點迷津等導航性作用。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語),要想真正提高語言修養和語文能力,必須有數十倍、數百倍於語文課本的閱讀量積累才行。學生解答高考主觀題包括現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時,不能酣暢淋漓地發揮才情,跟平時閱讀量遠遠不夠大有關係。讀書同樣對學生的其他學科也有極大的幫助。政治曆史書籍、天文地理掌故、文化性專著在開發學生文科素養方麵發揮著特有的功效;而科普讀物,前衛現代科學新型學科書籍則在開發學生智力方麵起著極大的作用。

學生應著重讀哪一類書?怎麼讀?基本原則,隻要思想健康、品位較高、自己喜歡的書都可以納入讀書範圍。最好是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時尚美文也是可選作讀物。不反對讀武俠言情小說,但對其在中學生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產生的負麵影響有過多的顧慮,建議學生要慎重。另外,科學類書籍也是豐富學生視野的最好教材,不可排除在外。在讀書方法上建議瀏覽和精讀交替使用,時間分配上可以分階段進行。

總之,語文學習中應充分尊重讀書的地位,隻要把讀書放到其他環節無法代替的位置,學生的語文水平也就相應提高了,語文教學的目標也就徹底實現了。

(作者單位:蘭州市永登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