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郡的太守、縣令的權力受到了很大限製,隻管民不管軍,就連守城的兵丁他們都無權調動,但在俸祿方麵,卻提高了一大截,也算勉強安撫住了這些地方官吏失落的心情。不過,地方官的兵權雖然被收回了,但其他方麵的權力卻有所擴大。各郡太守有權任免本郡和轄下各縣的官吏,隻要報朝廷備案即可。為了避免這些地方官養成勢力,劉子秋又規定了各郡縣的主官連任不得超過五年,並且必須異地任職。
全國各地設立官方醫館的事情也有了眉目,所有的坐館郎中都食朝廷俸祿,每年由太醫院派人對他們進行考核,根本考核結果評定等級,決定俸祿的多少。進官方醫館治病的病人,隻負擔各自的藥費,而不需要負擔診金。當然,各地醫館給病人看病的重要依據,就是劉子秋下令翻印的《千金方》,同時,五禽戲也是坐館郎中的必修課目。大力發展醫學是劉子秋在民生方麵的一大舉措,也是對他當初向孫思邈承諾的兌現。
另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對科舉製度的改革。科舉製度是楊廣首創,但推行的力度並不大。劉子秋來到洛陽之後,立即著手進行科舉製度的改革。他畢竟來自後世,可以參考一千多年後的某些做法。在全國各地設立縣學、郡學,在洛陽、長安兩地各設一座太學院。任命虞世南做了太學士,主管兩座太學院和天下科舉。同時將科舉考試的時間定為每兩年一次,分文、武、工、醫、農五科進行。當然,每科錄取的人數也大大削減了。
第四項舉措便是設立新的爵位等級製度。爵位分為公、侯、伯三級,每級又分為三等。爵位可以世襲,但有一條,無論哪一級哪一等的爵位,都隻是榮譽稱號,並不享受朝廷俸祿。這樣一來,也就大大減輕了朝廷負擔。對於這項舉措,朝廷上反對的聲音還是非常強烈的,尤其是一些前朝舊臣。但劉子秋隻用了一句話就讓他們全部安靜了下來:過去所有的封爵全部作廢,將由朝廷根據各人的功績重新評定!
不過,劉子秋的重心始終放在軍隊建設方麵。隨著地盤的擴大,他手中的軍隊也越來越多。為了更方便地進行管理,他把軍隊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正規軍、地方軍和私軍。
正規軍包括五萬遊牧騎兵、五萬漢軍騎兵、十萬步兵、兩萬陌刀兵和兩萬水軍,遊牧騎兵常年駐紮河西諸郡,其餘軍隊分別駐紮在長安、洛陽兩地,便於朝廷集中控製。
地方軍的規模根據各地的情況有不同的設置。邊郡多一點,內郡少一點。其將領也由兵部統一任免,而且在同一地方連任不得超過五年。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出現地方將領擁兵自重的情況。在這個年代,交通十分不便,萬一有將領擁兵造反,如果從長安、洛陽兩地調兵鎮壓,曠日持久不說,所需費用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無論正規軍還是地方軍,在軍紀方麵的要求都同樣嚴格,隻在訓練和裝備上有所差別。另一方麵,正規軍和地方軍的士兵都實行募兵製,每年秋收以後由朝廷統一召募,集中訓練以後,再分別調往各軍服役。這些士兵也不再種地,每個月都可以從朝廷領取到一定的餉銀。服役期限從五年到十年不等,服役期滿以後,如果不能晉升為軍官,便要退役。當然,他們退役以後,朝廷會發放一定數額的補助金,也可以安排他們到家鄉的郡衙、縣衙中擔任胥吏。
新召募的士兵在訓練的同時,也會接受一定的文化學習,尤其重要的是向他們灌輸一種思想,告訴他們是為誰當兵,是為誰戰鬥的?他們流血犧牲不是為了皇帝,也不是為了他們的官長,而是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這個國家裏的百姓,為了保護他們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說句心裏話就成為他們的軍歌,每一個新服役的士兵都必須學會。
私軍卻隻存在於西海和漠北,隻有拓跋木彌、穆林、咄宓、薛世雄和達曼五個人可以擁有私軍。所謂私軍,其實也就是這些人部落裏的牧民。遊牧部落的性質決定了這些牧民都是天生的戰士,即使劉子秋不允許他們擁有私兵,他們實際上也已經擁有了私兵。而達曼到目前為止,還不肯聽從劉子秋的命令,他的私兵更可以稱得上一支正規軍隊。通過法令的形式允許他們擁有私軍,既鞏固了他們在各自部落中的地位,也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劉子秋分而治之的戰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