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學飯堂跟中學飯堂很大不同。地方大,座位多,窗口多,品種多……最重要是價錢也不便宜。
我和jar拉著手,在飯堂裏走了一圈,卻不知道吃什麼。
“想吃什麼呢?”
“不知道。”
“不想吃嗎?”
“的確是沒什麼胃口。”
有胃口才怪。我討厭那種想寫東西但是腦子卻空的感覺。
“拉麵好不好?”
“……好!”
初中時對於拉麵的美好記憶忽然蹦出來了。
那時候我還是學校小提琴弦樂隊的成員。某天中午,要出發去外地演出,臨行前的午餐,我無意和一個成員遇到,大家都是朋友,又要一起演出的,於是她說:“走吧,我們去吃拉麵吧。”
拉麵很便宜,5元一碗——當然後來升價到6元,不過那是後話。拉麵很便宜,對我來說。但是對她來說,那是奢侈:不是因為家裏貧窮,也不是因為要減肥,而是為了買自己想買的漫畫書。或許很多人覺得好笑吧,八九塊一小本的漫畫雜誌,或是六七塊的係列漫畫書,她需要省去午餐和早餐來買。她的母親並不讚同她對漫畫的熱衷,也不給她額外的零花錢,於是她很多時候中午隻吃1元的雪糕或是1.5元的麵包幹充饑。偶爾說,請你吃飯吧。她說,不需要的,我不餓。我當年想,她不是貧困家庭,不是山區孩子;或是為了一個漫畫的愛好,有一種特殊情感被寄托。於是我便很敬佩她了。
我還記得那天拉麵店裏,人出奇的少,以致我後來去的時候才知道它也有人滿為患的時候。她對老板熟練地說“兩碗拉麵”,然後很快就捧上來兩碗熱乎乎的湯麵。我沒吃過,於是嚐了一小口,才知道,什麼叫“好吃的麵”。味道很奇特,湯很好喝,麵僅是在湯裏變熟的那幾分鍾,卻能這麼入味。後來我便常去那一家拉麵店,初二寒假去了美國冬令營,由於夥食差,我便一直念叨著要吃“學校附近的拉麵”。回國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附近的拉麵店吃拉麵,一共兩家,午餐晚餐,它們的味道是一樣的,卻和學校附近的拉麵味道不一樣。
那家店的味道是獨一無二。
好像是很普通的拉麵,因為初中的午餐時間常去,就變成了一種熟悉的味道。然而這種熟悉就是一種安心,一種美好,一種眷戀,一種幸福。還有想到那位朋友無意的一句:“我真是難得奢侈吃一次喲!”年少時的混混雜雜又被拖出來了。
[02]
我和jar邊吃邊討論等會去旁聽的事情。
“我們今天去聽哪個年級的課?”jar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