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暗箭難防(2 / 2)

私下聚會時,大家都認為東林人已經漸漸失去了對皇上的控製力,再不有所作為,恐會重蹈前朝的覆轍,是個危險的信號。同時,他們也意識到,東林黨人畢竟是個由士子組成的團隊,和天啟帝這個文盲皇上格格不入,終究會因政見不同而產生裂痕,甚至於分道揚鑣。炮筒子楊漣曾私下裏大膽建議,也許,該考慮換個皇上了。

楊漣說的雖然是大夥不敢說出口的大逆不道之言,但卻說出了眾人的心聲。東林骨幹葉向高、趙南星、孫慎行以及汪文言決定未雨綢繆,暗地合計之下,選定年幼卻文采不凡的信王朱由檢作為目標,相機而為。

於是,在他們有意無意的引導之下,便有了如今的半月會談。葉向高等一來想通過這種聚會拉近和信王的關係,二來希望在會談中暢敘政見,影響年幼的朱由檢,從而使之在將來與東林人保持思想統一。

當然,此刻這些所作所為乃是走一步看一步,暗中進行,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可能冒著天大的風險,大逆不道地罷黜皇帝。

幾番接觸下來,東林人和朱由檢相處融洽,很是投緣。欣喜之餘,葉向高便加緊了給其洗腦的步伐,在高傑重新回來求見之時,他正在信王臥房中,繼續發表自己為此次會談準備的見解。

適才高傑反駁了楊漣關於唯有讀書高的論點,令酷愛讀書的朱由檢暗生不滿,聽到高傑再次求見,便磨蹭了半天,最後方才和葉向高告辭,興致缺缺地與高傑見麵去了。

原本,葉向高雖對高傑這個來自山野的鄉下小孩沒有什麼好印象,但也談不上惡感。但隨著他和魏忠賢家走得親近、在擊鞠射柳和蒙古人比武中大出風頭,以及遠赴遼東,成功幫助蒙古人奪回甘珠爾聖經,立下奇功,葉向高等一幹東林士子漸漸對其重視起來。

高傑今日在慈慶宮半月論談的表現和論調,更是令葉向高心生警惕之心,於是便讓王承恩帶著,跟隨朱由檢來到了大殿,躲在一旁將他們的談話一字不落地聽在耳中。

所謂政客,實際上就是些毫無原則、誠信可言的弄權之人。對他們而言,政敵所堅持的,就是錯誤的,是必須要進行攻擊的。大部分時候,他們對對手發起的攻擊,絕非出自為國為民的公心,僅僅是因為立場不同,徹徹底底來自私利。他們認為,政敵間隻有互相攻伐,戰而勝之,方才能使自己一方地位穩固,從而為己方所代表的利益團體謀求更大的利益。

高傑年紀雖小,出身卑微,但其來京師短短數月便博得偌大名聲,幾乎成為大明青少年的偶像,無形中已被葉向高等列為了潛在的巨大威脅,而且,還把他歸於魏忠賢一夥,成為了東林黨人的政敵。

所以,高傑要做的事,他是一定要反對和破壞的。

高傑一離開,葉向高便迫不及待地從殿後快步走出,對朱由檢急諫道:“信王殿下,忠勇侯所請之事,老臣無意間聽在耳中,見殿下礙於情麵答應下來,心急如焚,在此忠言直諫,絕不可放過謀反的逆賊徐鴻儒!”

朱由檢不解道:“山東之亂已經平息,亂民死的死,降的降,如今這徐鴻儒隻剩孤身一人,無關緊要,放過他應該沒什麼大不了吧!”

葉向高急道:“非也,蛇無頭不行,鳥無翅不飛,亂民雖平,但匪首不除,放之歸去,恐如星點之火,又生燎原。”

朱由檢沉吟道:“葉首輔所言不錯,但這徐鴻儒乃是我救命恩人的親人,且與高傑哥哥有師徒之份,如果不網開一麵,難全恩義;加之高傑哥哥適才保證,徐鴻儒釋放後,絕不會再心生反意,想來此後應該會安分守己了!”

葉向高搖頭道:“人心難測,人心難測啊!信王殿下,按我說,忠勇侯高傑就此事前來求懇您,是在害你!”

朱由檢麵色一沉道:“葉首輔,你言過其實了吧!”

葉向高鎮定地道:“信王殿下且聽我言。這徐鴻儒放出去,即便重做順民,但殿下罔顧國法,因私情而釋放謀逆反賊,朝廷重犯的名聲是一定會坐實了的;如果他之後再生反誌,重新嘯聚亂民作亂,那麼殿下豈不是成為了助紂為虐的幫凶嗎?!忠勇侯說他能夠保證,那隻是一句空話,人各有誌,老臣聞聽這徐鴻儒被圍鄒縣之時,負隅頑抗,寧死不像,說明他就是一名冥頑不靈的凶徒,又豈是忠勇侯一個少年所能控製的?!信王殿下應承了此事,實是有百害而無一利!而忠勇侯以此事強求,老臣亦難免會懷疑他有不利於殿下的企圖。”

朱由檢年方十一,聞言之下沒了定奪,喃喃道:“不會的,傑哥哥絕不可能如此對我!”

王承恩踏上一步,低聲道:“忠勇侯來自鄉野,可能不清楚謀反乃是株連九族的重罪,但小人認為,他拜托殿下的這件事,如葉大人所言,雖然也許他本意並非如此,但實際上是在害殿下!”

見身邊最信任的王承恩也如此說,朱由檢頓時呆立當場,不知所措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