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漉漉的葉孤煙被幾個同伴帶回了岸邊,趙一朗望著垂頭喪氣的葉孤煙,皺眉道:“這熊兆珪幾天不見,武功突飛猛進,性情也變得堅忍果敢,完全像是變了一個人,為什麼會這樣?”
劉玄則陰沉著臉,遙望著對岸的高傑,沉吟半晌,方才說道:“發生了什麼,我也不知道,不過有一點我可以確定,這一切應該都和那個高傑有關!”
趙一朗聞言,也看向對岸,問道:“此話怎講?”
劉玄則目光閃爍,轉頭答道:“據說熊兆珪這些日子都借住在高傑的府中!”
趙一朗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嘴裏喃喃地道:“高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為什麼連孫乾光都對其讚不絕口,心服口服?如果熊兆珪身上發生的變化真的與其有關,那他就太可怕了!”
劉玄則幹咳一聲,故作鎮定地對趙一朗道:“一朗,最後一戰就靠你了!我們的榮辱如今都係於你一人身上,切不可多想,專心迎戰吧!”
這時,悟空已經來到了橋上,他半蹲在橋麵上,好奇地望著對岸的人,顯得頗為輕鬆,一點都沒有大戰將至的緊張感。
趙一朗使勁搖搖頭,不再胡思亂想,深吸了一口氣,在劉玄則等人殷切期待的目光中,大步走上了木橋。
趙一朗乃東林黨領袖之一、大明禮部尚書趙南星的孫子。
趙南星時年已七十有二,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高邑縣)人,萬曆二年進士。他九歲已有“神童”之稱,四書五經倒背如流,文學古籍過目不忘,可謂文采斐然。明隆慶庚午年間,趙南星鄉試中舉人,萬曆二年中進士。初授河南汝寧推官,因治行廉明升任戶部主事,任職期間剛直不阿。在首輔張居正死後,他改任吏部考功主事,因厭惡結黨營私,得罪尚書楊巍引疾故裏。
甲申年(1584年),南星又被朝廷起任吏部文選司員外郎,因直言上疏社會弊端,陳述救時要務,抨擊危害國家的左都禦史吳時來、左副都禦史詹仰庇、黃洪憲,被這些人群起攻之。皇帝不聽其言,趙南星失望之下再次引疾故裏。
壬辰年(1592),朝廷再次任用趙南星,調補吏部考功郎中。萬曆二十一年,他協助尚書孫龍大計京官(考察官員),不徇私情,不畏權貴,秉公而為,罷免了姻親王三友,孫龍的外甥呂癔昌,大學士趙誌皋的弟弟,堪稱數十連考功第一。給事劉道隆拉派結夥,騙取皇上聖旨,將專權職黨、貶罰三官的罪名妄加於他的頭。萬曆帝興師問罪,經李世達等群臣疏救才免於大難,遂斥為民。
趙南星貶官歸裏,閑居方茹園,課子授徒,著書立說,聲望大震,與當時顧憲成、鄒元標南北呼應,譽稱東林三君。
天啟元年(1627)熹宗天啟帝即位,在孫承宗、魏忠賢的推薦下,數次下詔,調任南星為太常少卿,左通政、太常寺卿,又詔為工部右侍郎,南星拒招,一再上疏辭免。後受眾人之托,推辭不過,才領詔赴京上任。遂擢升都察左都禦史,去年年尾升任吏部尚書。
趙南星乃是東林黨人的一麵旗幟,愛惜名聲勝過生命。自命清流的東林人大都抱有一種心理,隻要是看不慣、看不過眼的事,必定會挺身而出,針砭時政,甚至於斥責皇帝。即使被削職為民,甚至於被殺了頭,對他們而言,都是值得的,因為他們相信,之後自己必會名聲鵲起,成為英雄。所以,在朝堂上,常常可以見到一個七品的小小給事中這樣的言官,也敢於直言進諫,駁斥皇帝,這也成為了明代朝堂上的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