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爾大喇嘛在高傑和卓魯比試中,也和駱思恭一樣,察覺到念力的存在,隻是也不清楚那到底是什麼神秘的絕學,所以本想從高傑口中探探口風,誰知被老謀深算的駱思恭看破,一句“峨嵋派弟子”便把他給打發了。
沙爾大喇嘛作為苦行僧,在中原各地曆練苦修幾十年,對中原的武林各派都做過研究,對曾經和少林、武當齊名的峨嵋派當然有所了解。
曆史上的峨嵋派武術,並非金庸先生的武俠名著《倚天屠龍記》中所說那樣,是郭靖的女兒郭襄開創。據後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以及樂山、峨眉山地方誌記載,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峨眉山中。他模擬山中猿猴動作形態,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劍法”。因為司徒玄空好著白衣,徒眾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派武術可以說是發源於此。
而峨眉派武術成型的時代則是在南宋,當時峨眉山曾出過兩個絕頂武學大師白雲禪師和白眉道人。峨嵋山先有道教,佛教自晉代進入峨眉山。宋朝以後,峨眉山更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是中原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僧人日常習武。南宋建炎年間,峨眉山白雲禪師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糅雜,相融合,創編出“峨眉氣樁功”,因其類共有十二節,後人稱之為“峨眉十二樁功”。
峨眉派功法介於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攻防兼具入拳經上講:“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眉。”“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總之是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
以上都是流傳於世上的峨嵋派的淵源,而駱思恭與淨空師太所從的恩師,卻並非來自人們常識中的峨嵋派。
駱思恭和淨空師太學藝之地,是在離峨眉山不遠處的樂山。
峨眉山最早為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來到峨眉山修行約早了1300年時間,自東周顯王22年(約公元前370年前後),峨眉山隱士和後來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經學學派”,其方術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國形成核心地位。史載開創人為天師張陵,稱號為“正一盟威之道”,老子為道教教主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提出的。而同一時期誕生的另一武學流派“峨眉通臂拳”也由武術道人司徒玄空創立,並漸漸壯大。
公元477年南朝順帝時期,據《義傳》和《劍道》載,峨眉山道教曆經本教爭權奪利,發生三次較大規模的教派衝突。為保一方安定,於公元484年由太藥道長創立三門劍術,合稱為“峨眉劍仙派”。峨眉劍仙派醉心於劍術、氣功、養生三大方向,與峨眉通臂拳重於防身不同。與此同時,另一劍術門派越女劍法術也漸漸形成一個峨眉山道家防禦性武功門派。
據《五燈會元》載,自唐朝文宗(公元827年)時期起,佛教南宗大係臨濟宗門派,曹洞宗門派相繼登陸峨眉山,大興佛教思想,道家學派隨之衰弱。佛教為世界最大的拿來主義宗派,凡是優秀的,符合佛教事業發展的,都一一收入教義全書。原峨眉山道家思想和創立的各大流派幾乎六成左右被佛教臨濟宗門派收入其中。公元835間,峨眉山佛教臨濟宗門人靈龕和尚等人將臨濟氣功、峨眉通臂拳術、峨眉劍仙術三合一,創建了我國最完整的“峨眉派武術”宗源,也就是世人認知中的峨嵋派。
駱思恭和淨空師太的師父卻是最古老的“峨嵋劍仙派”碩果僅存的傳人,在佛教大興、道教頹然之時,因為不願被佛教吞並,“峨嵋劍仙派”黯然離開峨眉山,選擇在樂山重建了一處隱匿的道場繼續傳承。到了明朝,因為其傳人一直隱居於山中,猶如避世一般,隻是在迫切需要尋找傳人的時候,才會出山去尋訪,所以這個古老的門派完全成為一個被武林被世人遺忘的隱世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