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皇城中的魏家,大家坐在主廳中聽魏良卿介紹擊鞠的細節。
高傑手中拿著魏良卿專用的球杖,一邊聽講解一邊仔細打量。這根球杖約四尺長,木製,頂端如偃月一般彎曲回來,可以將急速滾動的馬球擋住。而悟空則在玩著擊鞠用的球,球有拳頭大小,球體的中間被掏空,製球的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且柔韌的木材,球的外麵還雕有精致花紋,因此製成的馬球不僅是競技運動的工具,還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
從魏良卿的介紹中,高傑大概弄明白了,擊鞠實際上就類似於後世的馬球運動。
關於馬球在中國的起源,尚有爭議。一說由曹植《名都賦》中“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可知最早在東漢末年便已出現,但這裏的“擊鞠壤”是否就是後世的擊鞠還有待考證。也有人認為擊鞠是自唐代由波斯(如今的伊朗地區)或吐蕃(今日的西藏地區)傳入中國。考慮到擊鞠運動的發展與騎術的進步及騎具的變革有著緊密聯係,而給騎術帶來偉大變革的馬鐙遲至南北朝才被發明,所以似乎後一種觀點更有道理。
擊鞠興於唐代,盛行於遼、金元、明,在皇室和軍隊中長盛不衰。貴族們打球,非常奢靡,《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一記載:揚渥“晝夜酣飲作樂,燃十圍之燭以擊球的一燭費錢數萬”。打球在古代皇室及文武官員中形成了一種風氣,競賽活動是很普遍的。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後,沿襲遼、金、元的舊俗,設立了“擊球、射柳之製”,於每年端午節和重陽節舉行擊球、射柳活動。《明史·禮誌》說:永樂“十一年五月五日,幸東苑擊球、射柳,聽文武群臣、四夷朝史,及在京耆老聚觀。……自皇太孫而下諸王大臣以次擊射”。這項打馬球的禮製在明代延續很久,《日下舊聞考》有詳細記載,《宣宗行樂圖》就有明宣宗觀賞馬球的場麵。
當今天子天啟帝朱由校別的長處沒有,但在匠活、擊鞠和射柳等項目上卻有獨到之處。朱由校被後世人戲稱為“木工皇帝”,他之所以喜好木匠活是因為幾乎沒受過教育。對於一個近於文盲的人來說,沒有花天酒地、荒淫無度,那就也要算作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堂堂一國之君,明熹宗朱由校怎麼就沒接受教育呢?追究起來,這卻要怪他的祖父萬曆皇帝和他爹光宗皇帝朱常洛了。
明光宗朱常洛乃是萬曆帝在其生母李太後的慈寧宮中私幸宮女王氏而生,雖是萬曆帝的長子,但萬曆最想冊立的是他最寵愛的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但因為不符合“立嫡立長”的祖製而遭到朝臣的普遍反對,雙方僵持了許多年,皇帝和大臣們都無法改變對方的立場。後來還是萬曆做出了妥協,於是皇長子朱常洛被冊立為太子。但萬曆在許多年中對朱常洛都是不聞不問的態度,包括對朱常洛的兒子朱由校,萬曆也是漠不關心,於是朱由校的教育問題就被耽誤了——直到十六歲,他都沒有接受他早該接受的皇室教育。
萬曆帝駕崩時,朱由校才被冊立為皇太孫,這時候他爹明光宗朱常洛才想起該讓兒子接受教育,於是便讓當時的翰林院編修孫承宗做朱由校的老師。可是誰能想到呢,光宗朱常洛才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尚未被冊立為太子的十六歲的朱由校隻好匆匆即位做了皇帝。
朱由校即位成為為明熹宗天啟皇帝後,讓孫承宗以左庶子充日講官,進少詹事,繼續當自己的老師,同時還也通過請博學的內閣大臣們為他授課講學,奈何他畢竟早已過了接受初級教育的黃金年齡,各種政事就夠他煩惱的了,何況他又是一個玩心很大的人呢。
每個人的天賦都有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區別。朱由校大概因為天賦在於動手能力強,所以他的玩心也就集中體現在了他對於木匠活的喜好上。晚明時期的家具精巧華美,有錢人家都以采購製作高檔家具為時尚,推想起來,當時那些做得一手好木工活的民間手藝人(包括瓷器工匠之類),大約也就相當於今天的IT界精英罷。年輕人嘛,都難免喜歡追逐時尚與流行的事物,如此,也就難怪朱由校會沉迷當中了。同時,他對於體育類的項目也甚是喜愛,尤其以擊鞠和射柳為最,時不時的,他就會召集皇室成員、文武百官、國子監監生或者是外國使者組織一場競賽。
既然連皇帝都愛好這個,為了投其所好,朝野之間擊鞠射柳便風靡一時,就連魏良卿這種進京不過一年多的人不但購置了擊鞠的成套裝備,還練就了一身擊鞠的好本事。
“皇城東苑的擊鞠球場,麵積很大,既可以進行四人賽,亦可以舉辦十多人對戰的大型比賽。”魏良卿說得口幹,一口氣喝幹了茶杯中的茶水,繼續道:“球門也分為單球門和雙球門兩種,單球門是在一個木板牆下部開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後有網囊,以擊球入網囊的多少決定勝負;雙球門則是以擊進對方的球門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