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八月,征虜大將軍徐達率軍攻占元大都,明太祖將元大都降格為北平府。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分封皇子為王,十一歲的皇四子朱棣受封為燕王。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一歲的燕王朱棣離開南京進駐他的封地北平府。燕王朱棣從北平府起兵攻占南京奪取皇位以後,又於永樂元年(1403年)將北平府升格為北京順天府,這是北京地區首次使用“北京”這個名稱。
“順天”,取自《易經·革卦》的“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湯武革命,是指商湯王推翻了夏桀王,周武王推翻了商紂王,而永樂皇帝自己也是推翻了建文帝才奪取皇位的,所以他將這種變革稱為“順天應人”。但是在南京,有大批建文帝的舊臣抵製永樂皇帝,還發生過官員行刺的事件,因此永樂皇帝決定遷都,回到他以前的封地北京。
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皇帝下詔於次年開始營建北京宮殿,並且派遣官員分赴各地采伐大木。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初四日,永樂皇帝頒布《北京宮殿告成詔書》,標誌著新都北京正式建成。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永樂皇帝首次登上北京皇宮的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標誌著北京正式成為明朝的國都。
十多天後,高傑等三人終於抵達了順天府北京城。
北京成為大明都城之後,經過多年的建設,不但已經成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人口激增,而且都城的麵積也大大拓展,分為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
因為蒙古騎兵時常南侵,北京又離蒙古頗近,世宗朱厚熜為加強城防,采納了大臣們的建議,於嘉靖三十二年增築外城。原計劃築城一百二十裏,四麵包圍內城,但因財力不足,隻修包了南郊,成了"凸"字形,全長二十八裏,有七門。嘉靖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門甕城,至此時完成了北京城的規模。外城的建成,形成了一條自正陽門通往永定門的筆直的大道,也是全城中軸線的南端。中軸線全長近8公裏,南起永定門,穿正陽門、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中峰,最後止於鼓樓和鍾樓。
高傑等三人此時正是由正陽門進入,沿著中軸線抵達了內城之中。
姬龍峰和悟空都是第一次來到北京,禁不住被這宏偉雄奇的巨大城市震撼,四下張望個不停。高傑前世倒是去過幾次祖國的首都遊玩,如今在明末再次踏入這座帝都,不由得心潮澎湃,感觸良多。
從陝西一路走來,雖然也經過了一些大城市,但是那些城市和北京城比起來,仍然有著不可逾越的差距,除了建築物,就連街上行人的穿著服飾也更加有檔次。
高傑三人皆是身著灰色布衣,一來高傑喜歡低調,二來來自後世的他,什麼料子的衣服沒有穿過,相對於綾羅綢緞,他更喜歡穿起來舒適的全棉服裝。
隻是,世事往往不盡如人意,並非高傑想低調便能低調的,從進了正陽門開始,三人便無奈地發現,他們早就成為了京城百姓眼中的焦點。
這一切,都是因為悟空一片好心整來的三匹絕世良駒。
幾天前,高傑就在一個城鎮中將蒲州帶來的那兩匹馬賣掉了,並且給“發如雪”、“紅彤彤”和“烏騅”各自配上了合適的籠頭馬鞍等,因為悟空的關係,“發如雪”和“紅彤彤”已經認主,高傑和姬龍峰兩人騎乘後才真正感受到什麼叫千裏馬。三匹馬不但耐心超群,而且奔跑速度極快,走在坎坷的山路上如履平地,要不是高傑和姬龍峰二人心疼愛馬的話,估計他們能提前四五天便可到達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