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中國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其曆史上一個重要特征,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占有製度。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製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三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係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製度仍然是奴隸製的上層建築。
彝族在明朝時為漢人所輕,蔑稱為“夷族”,帶有蠻夷的意味,但這個民族團結好戰,幾乎全民皆兵,彝兵和苗兵都是出名的悍勇。
在長久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夷族的武術也是名氣頗大。拳術有猴拳、虎拳、洪拳、梅花拳等;武器以棍術和刀術為主,棍術又分花棍、前門棍、騎馬棍等,刀術有春秋刀、關公刀、蔡陽刀等;還有攜有別於漢人常用兵器的鏈鋏、鉤鐮、流星、虎尾鞭、杆術、鉞術等等。
“虎王”奢崇明精習黑虎拳五十多年,他把指力、樁、功合為一體進行兼修,再習紅發勁,終於形成了“虎爪勁”功法,將虎的氣勢威猛蘊含內力之中,常言道“虎有三爪”,“虎爪勁”也有三勢。
“瘋虎”奢寅自小好勇鬥狠,是個練武的好胚子,他不但將乃父所傳的“虎爪勁”習成,還將之融於鉞術之中,自創“黑虎鉞七式”,在他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便已少有對手。
他完全沒想到李繼遷寨這個窮山溝中會出現謝軍這樣的高手,阻擋他奪取寶藏的步伐,當下恨心更盛,暗運“虎爪勁”三勢之“撲勢”,吐氣發聲,雙鉞更增威力,攻向謝軍。
謝軍見一股凶猛無匹的暴虐煞氣激蕩而起,奢寅氣勢陡升,雙足縱躍,如猛虎撲食般向自己撲來,雙鉞隱隱發出血紅的光芒,顯然奢寅全力出手了。他收斂了笑容,也真氣運轉,全力施展“耕餘刀法”,以攻對攻,後發先至、攻敵之所不救,以精妙的刀法和奢寅周旋,戰成一團。
兩人都是內功強大,氣勁激蕩之下,周圍的人被勁風帶過,都站立不穩,皮膚刺痛,趕緊躲到一邊去了。
陳大可逼退樊龍,一邊護著眾人向族長府退卻,一邊觀察謝軍和姚石門的戰況。不久,他見謝軍對“瘋虎”奢寅、姚石門對“神刀”安效良,均漸漸落了下風,心思一轉,便朗聲高呼道:“石門兄、師弟,向我靠攏,合力抗敵!”
陳大可雖貌似勇猛莽撞,其實心思細膩,他判斷出隻有三人聯手方可對抗奢寅和安效良兩位高級武者中階境界的頂尖高手,便立即高呼提示。
謝軍和姚石門都是冷靜睿智之人,聞言知意,迅速抽身靠向陳大可。
安效良號“神刀”,手中長刀一把,比謝軍的修長怪刀猶要長上幾分,而且刀身寬大,背厚刃薄,十分沉重,加上他所修乃夷族貴族間秘傳的“春秋刀法”,威武無匹,在貴州一帶幾無敵手,“神刀”之名威震江湖。
他見姚石門退去和陳大可、謝軍彙合在一起,和奢寅對視一眼,兩人也並在一處,刀鉞並舉,和陳大可他們追殺過去。
陳大可“耕餘槍法”神出鬼沒,遠擊掃蕩、謝軍“耕餘刀法”淩厲狠辣,主攻、姚石門“鬆溪劍法”細膩綿長,主守,三人兵器功法互補,奢寅、安效良單挑雖占些上風,但形成群戰後,還真就有些手忙腳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