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驢山到湧峰山,其間隻有十裏山路,而此時,高傑正跟著個和他差不多大的小尼姑走在這條山路上。
母親高氏在聽到小尼姑的報信時,當即便暈厥在地,高傑和小尼姑連忙將她抬進房中。
高傑當時心裏十分緊張,生怕爹爹生死未知,娘親又出事。可急歸急,他又沒有救人的本事,前世生病可以直接去醫院,既然現在是在明朝,他便準備出門去村裏請郎中。
但小尼姑攔住了他,隻見她喂了高氏一顆藥丸,又隨手在頭上拿捏了幾下,片刻功夫,高氏便悠悠醒轉過來。
謝過小尼姑的出手相救之後,高氏掙紮著起身要去湧峰山,可她受了驚嚇,頭昏身軟,又哪裏能辦得到。
於是,高傑便帶著鐵叉弓箭和小尼姑上路了。
當然,還帶著高氏嘮嘮叨叨一大堆“要當心”“別摔著”之類的叮囑。
剛開始,高傑和小尼姑都默默無語地趕路,好似倆個陌路人。
其實,最初,高傑便張口向小尼姑道謝來著,可不知道為什麼,小尼姑貌似有點怕他,整個一問三不答。慢慢的,高傑也就懶得再自討沒趣了。
不久,二人便來到了湧峰山腳下。
湧峰山足足有下驢山三個那麼高,山勢陡峭,山上滿是柏樹鬆樹,樹林茂密。
本地人把湧峰山、下驢山、皇陵山、花鴇山和大腦山五座山形容為一隻大鼇。湧峰山最高,自然是鼇頭,其他四座就是四條鼇腿了。
此時,夜幕已經降臨,因為天氣甚好,皓月當空,繁星點點,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斑斑駁駁地灑在山林間,一條兩人寬、由青石鋪就的山路在樹林間蜿蜒而上。
用不著火把,在月光照耀下,山路、台階也看得十分清楚。
那小尼姑看起來柔柔弱弱,但從下驢山到湧峰山這十裏路走下來,仍步履輕盈,絲毫沒有吃力的感覺,讓高傑佩服不已。
看來,這個小尼姑應該是有功夫在身啊!
在明朝,因為朝廷不像元朝那樣禁武,於是民間各大流派的武術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習武之人也多不勝數,尼姑和尚練過武藝也就沒啥大驚小怪。
對小尼姑越來越好奇的高傑,不甘心就這樣悶頭趕路,於是邊上山邊開口問道:“小師太,這就是上山的路啊?”
那小尼姑沒有回頭,繼續在前麵帶路,半晌才傳來她細細的聲音:“很明顯,不是嗎?!”
因為這一路來,高傑都沒有出過什麼古怪的事情,所以小尼姑也沒有像剛開始那樣抗拒他了,於是麵對這樣沒營養的問題,在猶豫了一下之後,還是開口作答了。
高傑咧嘴一笑,也不在意小尼姑的語氣,繼續問道:“請問小師太您的法號?”
“幹嘛要問我名字,你繼續喊我師太不就行了嗎?”小尼姑心生警惕,回答道。
高傑小腦袋頓時搖得跟個撥浪鼓似的,連聲說道:“不不不,那怎麼行呢?!”
小尼姑奇怪地問道:“為什麼不行?”
高傑正兒八經地回答道:“首先,你剛才救醒過我娘,我要謝都不知道謝誰,受人恩惠而不思報答,這人品就大大的有問題了!”
小尼姑想了想道:“我做的隻是小事,是身為出家人的本分,你如果要謝,可以每日燃香,敬謝菩薩便是!”
一招不成,高傑不慌不忙,接著道:“這其二,想來山上聖母廟中還有其他許多師太吧,如果到時候我喊你師太,卻有許許多多師太一呼百應,豈非有點混亂,擾了眾位德高望重的師太靜修固然不好,要是萬一驚擾了菩薩,那可就大罪過了!”
小尼姑聞言,停下了腳步,想到高傑喊聲師太,眾位師太齊聲回答的情景,忍俊不住,噗哧一聲便笑了出來。畢竟她還隻是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哪禁得起高傑這個活了四十多年,來自公元2014年的老男人的戲謔。
笑過後,小尼姑又覺不妥,連忙清咳一聲,強忍笑意,也鄭重其事地回答道:“好吧,為了不打擾各位師太靜修,為了不驚擾菩薩,我就告訴你吧,小尼惠靜!”
高傑打蛇隨棍上,連忙道:“哦!原來是惠靜師太,這名字好啊,深合佛理,能靜心悟禪,且惠至心靈,悟性必佳,小師太今後必會成為得道高人!”
惠靜頓時扭捏起來,急忙說道:“別瞎說,我修為淺薄,哪敢妄想!”
高傑道:“惠靜師太過謙了,剛才師太在救治家母之時,我便看見您周身佛光環繞,如見在世觀音顯現;而且這一路行來,師太也是步步生蓮,如禦風而行,毫無吃力之感。如此年紀,師太便有這番成就,得道之日,可盼可期啊!”
在高傑猛烈的高帽攻勢之下,惠靜小尼姑立刻淪陷了。
她此刻也覺得自己小小年紀,便有此修為,應該是很不錯的。平日在廟裏從沒得到過誇獎,隻是因為沒人欣賞罷了。真沒想到這小子最初看起來奇奇怪怪,眼光倒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