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屆鬱達夫小說獎終評結果和評語(1 / 3)

第二屆鬱達夫小說獎終評結果和評語

江南動態

第二屆鬱達夫小說獎獲獎作品

中篇小說獎

《行走的年代》 作者:蔣韻

(《小說界》2010年第5期)

中篇小說提名獎

《惹塵埃》 作者:魯敏

(《人民文學》2010年第7期)

《刀鋒上的螞蟻》 作者:方方

(《中國作家》2010年第5期)

《阿喜上學》 作者:張翎

(《江南》2010年第1期)

短篇小說獎

《聽洪素手彈琴》 作者:東君

(《人民文學》2011年第1期)

短篇小說提名獎

《香草營》 作者:蘇童

(《小說界》2010年第3期)

《白草地》 作者:盛可以

(《收獲》2010年第2期)

《巨象》 作者:甫躍輝

(《花城》2011年第3期)

中篇小說獎

第一次投票

4票 《行走的年代》(《小說界》2010年第5期)

作者:蔣 韻

劉醒龍:生錯了孩子是無法退貨的,這是曆史與日常的共識。一個女人,在理想與情愛之外,麵臨著如此巨大的錯愕,或許還是一種巨大的隱喻。

施戰軍:重返八十年代,理想氣質、浪漫情懷、個性精神,這些彌足珍貴的因素,令人感懷,對內心貧困的當下,亦有反照的意味。

袁 敏:再平凡不過的擦肩而過,再尋常不過的一夜之情。蔣韻卻用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在平凡和尋常中托起了一段重要的曆史,告訴了我們曾經有這樣一段泣血的人生:靈魂到處流浪,精神無以附著。小說恢宏大氣,詩意磅礴。有江河天地的氣象,卻依舊不乏小草塵埃的人間煙火。

程永新:這是一部書寫時代巨變的作品。從八十年代出發,直抵當下生活,時代的巨變導致精神世界的濫觴,對生活與人性的深度挖掘,使作品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大氣象。流暢的敘事猶如江河奔騰,直瀉千裏。折疊式的結構方法串起了兩個年代的故事,它的連接點就是純真至美的情感。對理想的追求,在生活的濁流中執著地沉浮,雖說哀傷、疼痛、無望,但仍然決絕地發出掙紮的吟唱。

3票 《惹塵埃》(《人民文學》2010年第7期)

作者:魯 敏

李敬澤:強硬、潑悍、尖銳、直接。“正麵強攻”,直取當下精神狀況的要害之處。當然,同時未免急、不夠寬餘。但我喜歡那種爭辯的姿態,這是現在的小說中特別缺乏的。

麥 家:我偏愛《惹塵埃》,是因為它對我們生活中一個巨大的符號思考、盤剝,它渴望在我們生活的死結中突圍,呈現著一個探索者和批判者的堅定麵容。它也許是粗暴的,但是赤誠的;它也許是誇張的,但意韻深長;它也許是概念的,但是奇異而熱情的。魯敏的敘事生動而開闊,詭異而準確,有一種訓練有素的教養,在年輕一代女性書寫者中,她的身影尤為矯健。

曹文軒:在女性作家之中,魯敏擅長編織故事,而且這些故事編織得新穎別致、天衣無縫。她對存在的深刻理解,通常不隻是借助於語言,更是借助於故事,借助於一個又一個結實的細節以及人物心理的細心體會。作品寫的其實還是一個關於“真與假”的問題,這一問題的揭示,既是在形而下的層麵上展開的,也是在形而上的層麵上展開的。

2票 《刀鋒上的螞蟻》(《中國作家》2010年第5期)

作者:方 方

陳建功:不同文化絕妙的對比與交集,融彙於關於人生、人性的無奈裏。魯昌南最終發現,德國老人的幫助無非隻是為了兩個字“快樂”,但費舍爾老頭最終發現,他得到了快樂,也無法挽回人性異化的悲劇。豐富深刻的內涵,機智內斂的語言,顯示了作家思想的成熟與出手的老辣。

王 斑:構思國際繪畫藝術市場,商業運作,個人命運,聯係創傷與政治,喜劇悲劇融合相間,溫情,調侃,異國情調,解構、調侃不同文化之間的定型思維,諷刺典型形象。解構宏大概念與敘述, 藝術創作的心理描寫戲劇性,有力,引人入勝; 算計、心術的描述非常具有時代感。

1票 《黃雞白酒》(《收獲》2011年第3期)

作者:遲子建

劉震雲:更好些。

第二次投票

5票 《行走的年代》(《小說界》2010年第5期)

作者:蔣 韻

劉醒龍、施戰軍、袁敏、程永新(評語見前)

劉震雲:好。

4票 《惹塵埃》(《人民文學》2010年第7期)

作者:魯 敏

李敬澤、麥家、曹文軒(評語見前)

陳建功:一個拒絕“塵埃”的單身女人在生活中感悟應如何麵對世界的紛繁和人生的複雜,體悟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麵。作品對現實和人生有獨到的感受與體驗,顯然秀出於一般的批判和抗議之作。

第三次投票

9票 《行走的年代》(《小說界》2010年第5期)

作者:蔣 韻

劉震雲、劉醒龍、施戰軍、袁敏、程永新(評語見前)

陳建功:試圖概括80年代人的精神風貌和情感曆程。文體上有新意,大量的地域文化特色令人著迷,敘述的魅力把一個稍嫌陳舊的故事講得撩人心魄。

李敬澤:蔣韻是一位沒有被充分估價的傑出作家。這一篇格局宏大,《行走的年代》構成了一種精神的考掘,和現在、此時的這個年代構成了複雜的映照關係。

麥 家:蔣韻的小說有詩的氣質,情緒飽滿,語言明亮。《行走的年代》寫的是詩人和詩歌年代,摯愛,青春,聖徒,烈士,信仰,執著,浪漫,淒楚,獨另而熱情,簡約而精粹。這麼多候選小說,這是我讀得最酣暢的一篇,一方麵是人的卓越、強大,一方麵是人的卑鄙、脆弱,令人生發骨子裏的愛和恨。在這個泛娛樂的年代裏,小說怎麼樣活下去,蔣韻是知道秘密的。

曹文軒:蔣韻的作品,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藝術水準之上。對歲月、對存在的深刻思索,是她寫作的一個永恒姿態。十足的文學性,也是她念念不忘的。這篇回憶逝去曆史的作品,再次顯示了她的文學品質。

短篇小說獎

第一次投票

5票 《聽洪素手彈琴》(《人民文學》2011年第1期)

作者:東 君

陳建功:寫得風雅,細膩,作者深諳古琴藝術,寫出了當下“大俗行於世,大雅守於野”的現實。寫出了詩意的難堪、高雅的落寞及其最後的堅守。

劉醒龍:這個時代難得一見的雅致之作,溫度與力度,正如作品的古琴,恰到好處地發出一種久違的聲音。

麥 家:東君仿佛是在中藥鋪或者古琴房裏長大的,他的文字有一種被舊家具染了潮氣和巫氣。《聽洪素手彈琴》是一篇有氣味的小說,一種靜默的古典之氣,一縷舊遠的、暗藍的幽氣。總的說,我們熱氣騰騰的小說太多,像這樣的充滿撤退意趣的小說太少。少就是它的價值,彌足珍貴。

施戰軍:默片一樣的敘述,靜湖一樣的波瀾不驚,卻沉潛著動人至深的力量。

袁 敏:讀這部小說,像聽一條覆蓋著爛葉和落花的小溪依舊坦然而安靜的流水聲。小說以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書寫和寄寓了文人淩風傲骨,超凡脫俗的高潔心性。小說中蕩漾的一種久違的古意和少見的定力,卻迸發出藐視當下社會喧嘩與嘈雜的對抗的力量。

4票 《香草營》(《小說界》2010年第3期)

作者:蘇 童

王 斑:《香草營》行文與情節推進具有詭秘色彩,懸念疑點叢生,撲朔迷離。但表麵描述平靜,不動聲色,與深層心理產生極大反差與張力,引人入勝。心理描繪具有濃厚人情味,情感真切,出人意表。

李敬澤:蘇童是短篇大家,這一篇稱得上完美。豐富層疊的隱喻,微妙精確的細節,百味雜陳、令人無言以對的人生。

劉震雲:好。

程永新:《香草營》從語言、結構、人物、敘事、意象等各方麵都是接近完美的一篇小說,它精致而不失曲宕,入世而不失詩意,是這些年短篇小說的一杆標高。蘇童為我們帶來了很多名篇,有些已成為經典,他以往的作品大都因彌漫回憶的氤氳而光彩四射,此篇卻直麵當下,由一段醫生的豔情,生發人性的酸澀況味。掩卷最不能釋懷的是那群鴿子,它們久久地飛翔同旋在遙遠的天際。《香草營》的問世,再次彰現了蘇童作為中國短篇王的實力。

1票 《一九七五年的春節》(《文藝風賞》2011年第2期) 作者:畢飛宇

曹文軒:相對於匍匐日常經驗、喋喋不休於油米醬醋之現實生活的作品,我更欣賞一種有想象、有藝術構思的作品。這篇作品,構思絕妙。那冰麵上椅子中的女人形象,那幅清冷世界的畫麵,一定會長久存在於閱讀者的記憶中。最後的結局出人意料,使人悲哀與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