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袁敏
1896年12月7日,鬱達夫出生在富春江畔一幢普通的民居裏;自此,一顆璀璨的文學之星冉冉升起。然而,當鬱達夫正逢盛年,文學創作成就也達到高峰的時候,卻在異國被日本憲兵悄然暗殺。
多少年過去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鬱達夫先生的英名依然閃亮。但正如其後人所言:很久以來,人們隻在文學史和文學研究室裏與鬱達夫相遇,是鬱達夫小說獎讓我的爺爺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讓鬱達夫文學精神再次被弘揚!
作為鬱獎主辦方,我們想說的是:無論時光的車輪如何飛馳向前,文學中人總會不斷回眸先生的故鄉——富陽。因為這塊土地不僅孕育了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之一鬱達夫,也造就了一位滿腔熱血的愛國者和革命誌士,更留下了他無數浪漫放達、感性豐盈的文學作品。
兩年前,以先生名字命名的鬱達夫小說獎,首創“實名投票、評語公開”的透明評獎方式,為文學獎項的純淨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有效的努力,受到文壇和社會公眾的矚目。我們將審讀委、終評委專家們的數輪投票過程、票數、評語全部公開在《江南》雜誌和相關媒體上發布,並最終與評獎條例、各項會議紀要等一起刊登在《首屆鬱達夫小說獎獲獎作品集》中,繼續接受社會公眾的檢驗,獲得了廣大作家和讀者的讚譽。
不久,《光明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關於評獎 看看江南》。文章在指出當前一些文學獎項的公信度備受爭議和質疑的同時,高度評價了鬱達夫小說獎的純潔和公正。然而,文中也不無擔憂地表示:如何將評獎機製製度化,還關涉到下一步接續的問題。有許多文學評獎,第一屆、第二屆往往都評得不錯,但之後卻難以為繼,有的幹脆偃旗息鼓。為什麼?可想而知,獎項初立時往往鮮為人知,受到的幹擾少;而後期也許就難以抵擋錢和權、公與私的強大攻勢了。
應該承認,這樣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江南雖好,但要保持住“舊曾諳”的風景,需要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因此,從第二屆鬱達夫小說獎啟動伊始,我們就時刻提醒和告誡自己:公眾的眼睛是懸在我們頭上的劍;鬱達夫的文學精神是衡量每一部參評作品的秤。
我們設立了審讀委成員、國內主要文學刊物、國內高校當代文學研究機構、小說類專業學術團體、海外文學評論家及文學組織、網絡六大推薦渠道,以保證參評作品的質量和征集過程的透明;之後,由評獎辦公室從推薦作品中遴選出30篇中篇小說和32篇短篇小說入圍評選;先由審讀委實名投票,從中決出14篇中篇小說和15篇短篇小說進入終評;為防遺珠之憾,按鬱獎評獎條例,又對兩名以上終評委聯合提名,並獲半數以上終評委表決通過的作品,予以增補進入終評;直至最後由終評委經數輪實名投票誕生八位獲獎者。整個過程,無一不在全國媒體和讀者的見證下,一步步踏實地履行了“公平、公正、公開”的承諾。
有人說,鬱獎有一位看不見的評委,那就是鬱達夫先生。當評選中碰到有的作品難分高下難舍伯仲時,唯一的裁判就是鬱達夫。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誰更接近鬱達夫的文學精神。
2009年春天,我們為中國文學的透明評獎播下了自己的種子,創建了鬱達夫小說獎。2012年歲末,第二屆鬱獎成功頒獎。現在我們可以欣慰地說,鬱達夫小說獎這顆小小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並且正在生機勃勃地成長。我們衷心希望借這生機,讓更多的作家和讀者了解《江南》,走進《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