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院校大學科技園建設的探索和實踐(1 / 3)

高職院校大學科技園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理論研究

作者:蘇小冬 王亞峰

摘 要 教育部、科技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地方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作的若幹意見》中指出,要通過科技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學術水平。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引入上市企業,與屬地政府合作,建立江蘇省首個以高職院校命名的省級大學科技園。南工院在大學科技園的建設思路、功能定位及運行機製上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實踐,為高職院校大學科技園建設積累經驗。

關鍵詞 高職院校;大學科技園;政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20-0001-03

從1988年東北大學第一家大學科技園開始,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經過了高校自由探索——國務院啟動建設——內涵發展三個階段,目前大學科技園的認定管理辦法業已完善,稅收優惠政策日趨明確,截止2012年,全國已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94家[1]。

眾所周知,大學科技園是一流大學的標誌,現行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主體大多是高校和政府,而牽頭高校大都是“985”或“211”等本科高校,至今沒有一家以高職院校為主體建設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高職院校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要生力軍[3]。江蘇是教育大省,也是經濟強省,高職院校在校生占高校的半壁江山。江蘇省科技廳和教育廳於2012年初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南工院)開展大學科技園建設的基礎上同意籌建省級大學科技園,正式拉開了江蘇高職院校建大學科技園的序幕。

南工院依據專業優勢和南京市的產業定位,通過管理體製的創新,積聚科技人才、籌措建設資金、創建服務平台,於2013年11月通過了主管部門組織的評估驗收,以“思路清晰,發展目標明確,功能定位準確,運行管理政策完善,配套服務功能完備”,達到江蘇省大學科技園的認定標準。

1 南工院大學科技園基本情況

南工院大學科技園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瑞金路街道,占地麵積35畝,建築麵積3.8萬平方米,科技園管理公司注冊資本金2000萬元。截止2013年12月底,已有入園企業91家,其中科技型總部型企業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3家,配套的商業服務型和管理谘詢型企業20家。2013年,南工院大學科技園榮獲科技部、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實訓基地”、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大學生創業示範基地”、南京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榮譽稱號。

政校企合作緊密 南工院利用位於城區的老校區資源,與南京市秦淮區政府共同申請,由深圳金蝶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資進行老校區的改造,構建了政校合作共建科技園管理會、校企合作共建管理公司、政校企三方合作成立董事會的管理運行構架,政校企實現緊密合作、深度融合。

專業產業對接 南工院根據特色品牌專業,對接南京市優勢產業,依托科技園的地域優勢,產業定位確立在軟件和信息服務、軌道交通控製、新能源技術研發、文化創意產業上,這樣既促進了學校一流專業的建設,又契合了南京市地方經濟發展。

人才資源密集 入園企業現有博士34名、碩士85名,高級職稱47人,南京市“321”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四人。近兩年時間獲得各類國家級科研項目10項,省級科研項目24項,申請專利數149項。

大學生創業活躍 按南工院“模擬——苗圃——孵化——轉化”四位一體全過程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現有17家南工院的大學生創業企業在園區孵化。科技園為大學生創業公司提供拎包入駐的辦公條件,全免租金的優惠,並在入園的優秀企業家隊伍中為每家公司選派了創業指導師,提供“一對一”的實時跟蹤服務。

2 大學科技園建設的原則

政校企合作是科技園建設的手段,孵化中小科技企業是根本,服務學校人才培養、提高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是科技園建設的出發點,也是終極目標[4]。

盈利和彰顯辦學特色並駕齊驅 沒有造血功能就沒有科技園的可持續發展,也不能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同樣,沒有高職特色的大學科技園也沒有存在意義。科技園基本職能是對中小科技企業孵化,利用科技園資源反哺人才培養、促進專業建設,而政府更注重稅收,合作企業更關注盈利。在科技園的發展定位上,學校一定要強調話語權,守住根本,不能把科技園資產作為經營性資產。處理這對矛盾,南工院采取引入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總部型高新企業並重方法,兼顧孵化和稅收、孵化和利潤的矛盾,並通過總部型高新企業築巢引鳳平台實現大學生“雙實雙業”、校企合作研發的功能,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