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確定研究主題,做好課前準備;
二要實行分組實踐,鼓勵自我探究;
三要落實組織教學,加強交流展示;
四要學會總結思考,合理教學延伸。
3 設計思路
3.1 突出音樂知識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
本教案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自己通過計算機在互聯網上收集有關非洲歌舞音樂的資料,製成多媒體演示文稿,在課堂上交流,實現信息技術和音樂鑒賞的有機結合。
3.2 突出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本課旨在教會學生如何在教材提供的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音樂的拓展學習。收集資料、完成交流報告、成果展示這一係列過程都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
3.3 突出音樂學科教學與陸慕高中學生學習環境的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音樂知識必須以聆聽音響材料為基礎,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全麵、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所學內容,從而掌握音樂學習的方法,切不可過度關注音樂以外的內容,忽視音樂本身,形成本末倒置的狀態。陸慕高中是半住宿製學校,絕大多數學生學習之餘沒有大量的上網時間,為此,筆者將這一環節放在課內完成。
4 具體操作分工
本次教學活動安排在學校機房,電腦按照每行6台放置8列,教師將班級內42名學生分成3組,按照每兩排坐14人成為一小組,每組確定一名組長。教師將3個關於“非洲歌舞音樂”的不同命題,分配給各小組進行探究:第一組著重探討非洲歌曲特征;第二組著重探討非洲舞蹈特征;第三組著重探討非洲樂器特征。教師指導組長探究命題的切入點,再由組長作詳細分工。3個大組在小組內部再形成4個小組,分別從各媒體查找相關資料,創建成多媒體材料庫(音樂、文字資料、圖片、視頻等),實現資源共享。學習結束後,將其中製作精美的課件上傳到學校網站,供更多的學生學習使用。
5 教學準備
1)與信息組教師聯係,檢查計算機中心的電腦,確保每台計算機都能連上互聯網,都安裝有Office 2003係列軟件,同時準備耳機、掃描儀、打印機、投影儀等必要設備。
2)針對教學內容確定3個關於“非洲歌舞音樂”的啟發性問題,並做成PPT格式。然後思考好協調各小組探究時可能會出現的其他問題。
6 教學過程
1)本專題用2課時完成,前後2節課的跨度是2周,其中組織教學、查找資料製作多媒體演示文稿都是學生在課內完成的。討論、查找資料1課時,彙總、演示文稿、反饋1課時。
2)交流報告的形式不局限於多媒體演示文稿,文字說明、繪製圖表、製作投影片、板報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