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化初中語文教學(1 / 2)

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化初中語文教學

環境構建

作者:王吉花

摘 要 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中廣泛運用,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活力,對於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語文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多媒體信息技術;初中語文;學習興趣;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7-0063-02

初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作為工具學科要麵向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著很大的優勢:應用多媒體教學能開闊學生的眼界,能增加課堂容量,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相當於延長了學習時間。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為初中語文教學注入新的血液。

1 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為語文教學增添了新的教學手段,優化了教學效果,使教學過程呈現出聲情並茂、情景交融、生動活潑的場麵,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認知和感知的材料,而且給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全激發出來,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積極的學習情緒。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無疑給教學注入新的生機。

多媒體信息技術讓課堂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和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等,這些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學習《蘇州園林》一課時,教師展示視頻資料,學生可以邊欣賞園林實景邊聆聽課文誦讀,如身臨其境,融入蘇州園林美景之中。在此基礎上,教師再來講解課文,學生當然會聽得津津有味,可以說是如魚得水,輕鬆自如。鼓勵學生以小導遊的身份站在大屏幕前介紹蘇州園林,學生頗有新鮮感、成就感。由於條件的限製,學生對大多數內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影響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傳統教學中,學生麵向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若利用多媒體手段則可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製,能將真實、生動的情景展示給學生,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能拓展教學空間,提高教學效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改變過去陳舊的傳道授業教學方式,無疑給學生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方式,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2 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一個良好寬鬆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這就為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奠定了基礎。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營造這種學習環境。

2.1 用優美的音樂來優化的學習環境

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維都會由下課時的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一張一弛從很大程度上製約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如講說明文《活板》時,課文對活板的製作過程進行了詳盡的描述,但對沒有見過的初中生學生來講,由於抽象思維缺乏,對活板的製作過程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播放該課的多媒體影音資料,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了解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技術,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課文中原本生澀的術語變成具體、形象的感性認知,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力,激發出學生的創新火花和愛國主義精神。

2.2 用精美的圖片去美化學習環境

一幅幅圖片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的情緒變化。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圖片的作用,通過展示與課文相聯係的不同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如在教《黃河頌》時,大多數學生沒見過黃河,備課時收集了相關背景資料介紹和圖片,以及氣勢雄偉的歌曲《黃河頌》,授課時進行配樂詩朗誦,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同時運用學生潛在的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小組裏互讀,課堂的氣氛顯得十分活躍。在朗誦中,學生讚美了黃河,歌頌了中華民族偉大而堅強的精神,更感到一股如黃河般洶湧澎湃的民族力量。讓學生去讀、去說,並讓學生快樂地去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迸發出智慧的火花。